深夜的城市高架上,一辆轿车以诡异轨迹连续变道,后方车辆纷纷急刹避让,行车记录仪拍下的画面中,驾驶者正低头操作中控屏上的某款社交软件。随着车载智能系统日益普及,类似场景正在引发新的安全隐患——当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演变为搭载着开放互联网平台的移动空间,我们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安全准备?
最新发布的《车载智能系统应用安全白皮书》显示,目前市面主流车型预装的应用商店中,超过60%的社交娱乐类应用未设置驾驶模式自动禁用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需要实名认证的直播、短视频平台在车机端运行时,依然会推送弹窗消息和自动播放内容。某新能源汽车品牌产品经理透露:“车企与应用开发商在权限管理上存在博弈,完全封禁娱乐功能可能影响用户体验评分”。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网信办近期强化了“18岁以下禁用软件”的监管范围,要求各类网络平台完善青少年防沉迷机制。然而在车载场景中,这种保护措施出现了奇特的错位——当家长账号登录车机系统后,未成年的随行子女仍可操作部分未适配安全协议的应用。在某个汽车论坛的实测视频中,初中生通过车机版购物软件在行驶途中完成了三笔订单支付,整个过程未触发任何验证机制。

车企引以为傲的多屏联动技术正在制造新的风险点。某机构对20款热门新能源车的测试表明,副驾娱乐屏的内容仍会通过余光干扰驾驶员注意力。更严峻的是,部分车型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L2级)运行时,中控屏竟允许播放流媒体视频。这种技术宽容度与安全需求的背离,暴露出行业标准滞后于技术发展的现状。
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宣布将从2024年起,把“驾驶分心预防”纳入安全评级体系。这促使多家车企紧急升级车载系统的注意力监测功能,包括通过摄像头识别驾驶员视线偏移,自动调暗娱乐屏幕亮度。国内某自主品牌则研发了“场景感知算法”,当系统检测到车辆处于高速行驶状态时,会自动启用“18岁以下禁用软件”的强化模式,即便使用成人账号也会限制特定功能。

技术防护终究存在边界。在4S店的随机访谈中发现,近七成车主不清楚车机系统的家长控制功能,还有部分用户为方便操作主动关闭安全提醒。汽车安全工程师建议,车企应在交车时强制进行安全设置引导,就像飞机起飞前必须观看安全演示一样。同时,运营商也需要对车载版应用进行功能裁剪,例如将语音消息的播放时长限制在15秒以内。
当汽车逐渐进化成“可移动的智能终端”,安全责任的界定正在突破传统框架。一起引发争议的交通事故鉴定中,交警首次将“不当操作车载应用”列为次要责任因素。这预示着行业需要建立新的安全标准:不仅要求应用程序适配驾驶场景,更需构建贯穿“云-管-端”的全链路防护体系。某智库专家指出,下一代智能座舱应该具备“环境感知自适能力”,在检测到复杂路况时自动切换至驾驶优先模式。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