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圈炸锅!蔚来创始人李斌在用户活动上公开回应四季度盈利争议,一句“花钱的事三季度都搞完了,盈利有机会”瞬间引爆全网。一边是10月交付破4万的亮眼成绩,一边是15万辆的季度销量硬指标,这场被李斌列为“个人首要目标”的盈利攻坚战,到底是稳操胜券还是画饼充饥?网友吵翻了天。
作为新势力中坚持“重资产”路线的代表,蔚来此前因换电网络建设、多品牌研发投入常年亏损,盈利话题一直是行业焦点。此次李斌的自信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实打实的运营数据支撑。
销量暴涨成盈利基石,三品牌齐发力破局:数据显示,蔚来10月交付新车40397台,同比激增92.6%,首次突破4万台大关,连续三个月创历史新高。其中乐道品牌表现最猛,交付17342台,旗下L90上市三个月累计交付超3.3万台,稳居纯电大型SUV销量榜首;全新ES8更创下40万以上纯电车型最快破万交付纪录,仅用41天就达成万台交付。前三季度累计交付20.1万台,四季度剑指15万辆目标,若能达成,将实现72%的环比暴涨,规模效应有望大幅摊薄成本。
降本增效成果显著,费用控制精准踩刹车:李斌口中“花钱的事三季度搞完”,背后是蔚来大刀阔斧的成本优化。自二季度推行“基本经营单元”机制以来,一线销售人员减少40%,销量却逆势增长40%,人均效能大幅提升。财务数据显示,三季度研发费用已控制在20亿元以内,SG&A费用率目标降至营收10%以下,较二季度的高费用率显著改善。更关键的是,高毛利车型占比提升,四季度整车毛利率目标锁定16%-17%,较上半年的10.3%实现质的飞跃。

多品牌战略进入收获期,高毛利+走量车型形成互补:蔚来如今的产品矩阵堪称“盈利组合拳”:全新ES8作为40万+旗舰车型,单车毛利可观,持续贡献高利润;乐道L90(图片|配置|询价)主攻主流市场,靠规模效应摊薄研发和制造成本;萤火虫品牌则下沉10万级市场,快速抢占基础用户盘。这种“高端拉毛利、中端走量、低端扩规模”的布局,恰好避开了单一品牌的盈利瓶颈,成为四季度盈利的核心底气。
但乐观预期下,仍暗藏三大硬伤。首先是销量目标难度极高,15万辆的季度交付量,意味着11-12月需每月交付超5.5万台,而10月刚突破4万,产能爬坡压力巨大。其次是换电模式的成本拖累,单座换电站建设成本约300万元,加上电池储备和运营费用,累计投入已超200亿元,且多数站点日均换电次数未达盈亏平衡点,仍是盈利路上的“沉重包袱”。最后是行业竞争加剧,小鹏已预告四季度有望盈利,特斯拉、比亚迪持续降价施压,蔚来若为冲量让利,可能会吞噬来之不易的毛利空间。
争议也随之发酵成两大阵营。支持方直言:“4万月销+16%毛利率,还有费用控制,盈利稳了!李斌这次没画饼”;反对方则吐槽:“15万季度目标太激进,换电成本就是无底洞,盈利大概率是Non-Gaap口径的‘伪盈利’”;还有网友调侃:“李斌说‘想每年见到我就多帮卖车’,这是把压力转给用户了?”
从行业视角看,蔚来的盈利之战也是新势力发展的分水岭。2025年新能源行业毛利率普遍在15%-20%区间,蔚来若能达成16%-17%的目标,将跻身行业中上游水平。而李斌的“花钱集中在三季度”策略,本质是新势力从“烧钱换增长”向“理性求盈利”的转型,这不仅关乎蔚来的估值重构,更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逻辑。
这场被李斌称为“公司长远发展基石”的盈利攻坚战,已经进入倒计时。你觉得蔚来四季度能如期盈利吗?换电模式是最终的盈利利器还是拖后腿的包袱?如果手握40万预算,你会选择蔚来ES8,还是转向更便宜的竞品?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见证新势力盈利时代的到来!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