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燃油车市场近期出现回暖迹象,但这并非意味着“又要大量发展燃油车”,而是市场在政策、技术、消费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阶段性调整。燃油车短期内仍有一定生存空间,但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两者将进入“多元并存、逐步过渡”的新阶段。
政策层面:平衡与缓冲

工信部明确提出“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这一政策导向并非“政策反转”,而是基于我国汽车产业多元化现实的战略平衡。一方面,燃油车产业链直接关联543万从业者,涵盖发动机制造、零部件供应等领域,激进转型可能引发局部就业波动;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刚性需求也要求保持燃油车产能稳定。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92万辆,其中燃油车占比73%,在中东、非洲等充电桩覆盖率不足20%的地区,燃油车仍是主力。

然而,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倾斜并未改变。财政部“以旧换新”资金分配显示,报废国四燃油车换新能源车补贴2万元,换燃油车仅1.5万元;海南2030年禁售燃油车试点、部分城市新能源车牌照优惠等政策仍在推进。政策为燃油车预留的5-8年缓冲期,本质是等待技术临界点——当新能源车电池成本降至0.5元/Wh、充电网络覆盖率超90%时,市场将自然向新能源倾斜。

市场层面:短期回暖与长期趋势
近期燃油车销量连续四个月同比增长,9月传统燃油车国内销量达100万辆,同比增长6.4%,这一反弹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
• 价格策略:燃油车折扣率普遍在30%左右,部分豪华车型现金优惠超过40%。日产轩逸、丰田凯美瑞等车型通过大幅降价吸引消费者,有效激发了消费潜力。
• 智能化升级:燃油车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等领域的持续优化,缩小了与新能源车型的智能化差距。一汽-大众启动大规模OTA升级,覆盖迈腾B9、高尔夫、探岳L等主力燃油车型,带来超过400项功能优化;奥迪全系燃油车搭载新一代MMI智能交互系统,语音唤醒速度提升至0.3秒。
• 场景适配:燃油车在长途出行、低温环境等场景的优势仍是新能源汽车短期内无法企及的。东北区域调研显示,冬季纯电车实际续航较标称值衰减达40%,导致燃油车在该区域市场份额环比提升8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动能并未衰减。2025年预计全年销量将达1500万-1600万辆,同比增长40%-50%,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销量。8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55.2%,连续5个月超50%,仍保持高速增长。
技术层面:混动成为关键过渡
面对新能源车的强势挤压,主流燃油车品牌通过“价格下探+技术升级”双管齐下,其中混动技术成为转型关键。插电混动(PHEV)与增程式车型兼具油电优势,在自主品牌中增速迅猛。乘联会8月数据显示,混动车型销量同比增长42%,占新能源汽车销量的38%,成为连接燃油与纯电的重要桥梁。
汉DM最低售价:13.78万起最高降价:4.60万图片参数配置询底价懂车分4.03懂车实测空间·性能等车友圈40万车友热议二手车6.70万起 | 363辆同时,部分车企已开始将燃油车的智能化技术迁移至混动车型,进一步强化产品竞争力。例如,吉利中国星系列通过智能座舱、驾驶辅助系统升级,2025年销量同比增长21%;长城汽车推出1.5T插混版哈弗H6,油耗降至2.8L,满足更严苛的排放标准。
消费层面:理性回归与需求分层
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降温,本质是市场从高速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基础设施短板仍在制约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充电焦虑仍是核心梗阻。尽管充电桩数量增长,但在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布局仍不完善,老旧小区安装难问题突出。
此外,技术迭代引发的保值焦虑同样不容忽视。新能源二手车三年平均保值率为43%,燃油车为62%。消费者经综合计算后发现,纯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不再,这直接影响购车决策。
当前购车群体已从“追新求潮”转向“按需选择”,注重长途出行、补能便捷性的用户更倾向燃油车;而城市通勤、科技尝鲜型用户则偏好新能源车。市场的理性分化,为燃油车保留了稳定的生存土壤。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