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闯欧洲:从亏千万到市占74%的破冰舰队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1 10:35:53 阅读量:1152

你知道吗?现在中国汽车在欧洲卖得可火了。今年9月,在欧洲的市场份额都到7.4%了,创了新高。但你肯定想不到,以前想把车卖到欧洲,简直太难了,到处都是“拦路虎”。

我表哥以前在一家车企上班,他跟我讲过,早几年中国车企出海,特简单。就是国内工厂把车造好,然后找个外贸公司,卖给国外的经销商,自己啥也不管。这种方式,以前占了新能源车出口量的70%以上。结果呢?说翻船就翻船。

2024年10月,欧盟突然对中国纯电动汽车加征25%的反补贴税。就那一个月,中国车对欧洲出口直接掉了30%。这还不是最糟的。还有些看不见的规矩,比关税更坑。表哥说,他们公司有次一批车运到欧洲,就因为车机系统数据加密没达到欧盟的R155标准,整船车在港口停了快一个月。光每天的仓储费,就上千万欧元,把老板急得天天开会。

中国车企闯欧洲:从亏千万到市占74%的破冰舰队-1

海运也是个大问题。现在中资滚装船运力才占全球7.6%,赶上旺季,欧洲航线运费能涨40%,车要等好久才能到用户手里,人家耐心早就没了。

后来车企学聪明了,2021年左右,开始把电池、电机这些核心零件运到国外,在当地工厂组装。这样运输成本能降30%,想着能绕开关税。结果呢?又撞上“品牌冰山”。我一个做汽车媒体的朋友说,有车企觉得在当地组装,再加点座椅加热、大中控屏,就能跟国内一样靠性价比卖爆。结果欧洲媒体评价说“配置花里胡哨,开着没质感”,最后车根本卖不动。

还有供应链问题。2024年红海危机,苏伊士运河停运,我另一个在车企供应链部门的同学说,他们公司在欧洲的工厂,因为电池模组断供,停工了12天,损失好几千万。售后更别提了,有车企在欧洲没建配件仓库,用户车坏了,等配件要20多天,最后业务直接黄了。

中国车企闯欧洲:从亏千万到市占74%的破冰舰队-2

直到最近几年,头部车企才找到门道,不是单卖车,而是一套都弄起来——建工厂、搞研发、做售后,像一支“联合舰队”。吉利就是个典型例子。

吉利在欧洲做得挺早,2006年就入股了伦敦出租车公司。现在在英国建了新能源工厂,还推出了全球首款新能源出租车TX5。我去年去伦敦旅游,街上跑的好多出租车都是吉利产的,看着跟当地融为一体,一点不违和。后来吉利还投资了路特斯、阿斯顿·马丁这些牌子,算是把欧洲市场的“朋友圈”打开了。

不光是品牌,产能和渠道也得跟上。吉利在英国考文垂、意大利米兰、瑞典哥德堡都有设计中心,找当地人一起设计车。售后也下功夫,在英、法、德建了配件仓,说要把维修响应时间控制在48小时内。数据合规也重视,在考文垂建了数据中心,怕再因为数据问题被罚钱。

中国车企闯欧洲:从亏千万到市占74%的破冰舰队-3

这么一套下来,效果真挺明显。2025年1到10月,吉利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218%。那个叫EX5的车,在希腊、马来西亚、巴西好多国家都是纯电销量第一。我表哥现在还在车企,他说EX5在英国上市前,特意找路特斯的团队调底盘,就为了符合欧洲人开车的习惯。智能座舱也改了,欧洲人喜欢简单操作,就没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

为啥吉利选英国当欧洲的起点?主要是政策好。英国脱欧后,没跟着欧盟加征反补贴税,2025年上半年纯电动车销量涨了34.6%,成了欧洲最大新能源车市场。而且英国本土没什么强势的大众品牌,消费者对新品牌接受度高。

现在中国汽车出海,跟以前真不一样了。以前是“卖产品”,现在是“建生态”。国内市场是“大后方”,提供技术和钱;国外市场是“前沿”,验证技术、提升品牌。吉利现在国内市占率从2021年的6.3%涨到10.4%,稳居第二,这就有底气去国外闯。2025年10月,吉利新能源单月卖了177882辆,同比增长64%,1到10月总销量134.5万辆,同比涨了106%,新能源车渗透率最高到60.5%,四年涨了快十倍。

总的来说,中国汽车出海,早就不是随便卖几辆车了。是真的想在全球市场扎根,从以前被动躲“冰山”,到现在主动破冰。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说不定再过几年,满大街跑的都是中国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