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盘点那些倒在征途上的新能源汽车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1 04:01:54 阅读量:8328

曾几何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风起云涌,资本如潮水般涌入,新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它们怀揣着“颠覆传统”、“定义未来”的梦想,在政策的东风与市场的期许中扬帆起航。然而,商业世界的法则从来都是大浪淘沙,当资本的潮水逐渐退去,我们才愕然发现,许多曾经的“弄潮儿”已然搁浅,只留下一片唏嘘与反思。今天,让我们一同盘点那些倒在征途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回望那段激情与悲情交织的岁月。

一、 先驱的悲歌:“PPT造车”时代的幻灭

在行业爆发初期,一批凭借宏大叙事和精美PPT率先吸引眼球的品牌,最终却未能将蓝图变为现实,成为了时代的“先驱”与“先烈”。

· 游侠汽车: 被誉为“PPT造车”的鼻祖。2015年,其一场发布会凭借酷似特斯拉的产品和惊人的参数一鸣惊人。然而,“刷机特斯拉”的质疑、研发的停滞以及后续融资的乏力,让游侠始终未能实现量产。它像一颗流星,划亮了夜空,却也迅速黯淡,最终沦为行业反思“浮躁风气”的经典案例。

潮水退去:盘点那些倒在征途上的新能源汽车-1

· 赛麟汽车: 一场在鸟巢耗资数亿的“赛麟之夜”发布会,请来杰森·斯坦森和吴亦凡站台,声势浩大。然而,其推出的主力产品“迈迈”被戏称为“老年代步车”,与超跑的品牌定位形成巨大反差。最终,赛麟被曝出巨额资金黑洞、资产查封,董事长远走美国,留下一地鸡毛,堪称一场代价高昂的“皇帝的新装”。

· 拜腾汽车: 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品牌,汇聚了来自宝马、苹果等巨头的顶尖人才。其打造的拥有“48英寸共享全面屏”的概念车舱,一度让人惊叹。然而,极致的“烧钱”模式(如员工零食采购费用惊人)、混乱的内部管理和断裂的资金链,最终拖垮了这家“明星企业”。拜腾的倒下,深刻地揭示了:再美好的产品理念,也需要坚实的商业效率和成本控制作为支撑。

二、 地方的眼泪:资本与政绩的困局

一些品牌与地方政府深度绑定,本想打造一方产业标杆,却最终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局,留下了庞大的烂尾资产。

· 博郡汽车: 作为一家宣称掌握核心技术的主机厂,博郡曾与一汽夏利成立合资公司,试图借壳生产。然而,由于产品推进缓慢、资金链断裂,博郡在2020年与同样深陷困境的天际汽车 一同宣告“告别”,两者联手留下的,是一个未竟的造车梦和诸多待解的债务纠纷。

· 长江汽车: 这家最早获得“双资质”的品牌,曾是行业的宠儿。它背后有李嘉诚投资的身影,并在多地建有现代化工厂。然而,其产品定位失误,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工厂长期闲置,最终走向破产重整。长江汽车的案例,说明了“资质”和“工厂”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胜负手在于能否造出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

三、 跨界者的折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新能源汽车的火热,也吸引了一批跨界玩家,但行业的壁垒远比想象中更高。

· 恒大汽车: 虽然尚未正式宣布“倒闭”,但其现状已岌岌可危。恒大曾誓言“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要一口气推出多款车型,挑战行业龙头。然而,随着母公司恒大集团的暴雷,恒大汽车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量产车型寥寥,工厂停产,巨额投入恐将付诸东流。这或许是本轮淘汰潮中,最令人咋舌的一场“豪赌”溃败。

· 宝能汽车: 在收购观致汽车后,宝能曾雄心勃勃地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但其战略摇摆不定,更多地被质疑将造车作为“圈地”的工具。随着宝能系资金链紧张,观致品牌迅速边缘化,全国生产基地大量停工,另一个“汽车梦”几近破碎。

反思与启示:倒下者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这些品牌的集体退场,并非偶然。它们用自身的失败,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1. 造车是“长期主义”的马拉松,而非资本催熟的短跑。 没有核心技术、扎实制造和高效供应链管理的品牌,即便开局再华丽,也难以为继。

2. 用户与产品是根本。 脱离市场需求、追求华而不实的“噱头”,最终无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品质、安全与可靠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3. 健康的现金流是生命线。 “烧钱”可以换取时间和规模,但无法烧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在融资环境收紧时,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性凸显无疑。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这些倒下品牌的墓碑,共同铭刻了一段行业狂飙突进的历史。它们的离去,为幸存者和后来者清理了赛道,也让市场回归理性。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比拼的是技术深度、成本控制、全球化能力和生态建设。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奔向电动化未来的征途上,这些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同样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