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安全问题密集爆发,引发全网热议。从年内三起严重碰撞起火事故,到两次大规模召回覆盖超 14 万辆车,再到用户集中投诉的功能故障,其安全设计与质量控制成为公众关注焦点。结合官方通报与公开信息,带你看清背后的核心问题与避坑要点。
一、核心安全争议:事故、召回与投诉三重叠加1. 年内三起致命事故,应急逃生引质疑10 月 13 日成都,小米 SU7 追尾出租车后失控起火,驾驶员因隐藏式电子门把断电后无法打开车门,错失救援时机不幸身亡,警方检测死者含酒精成分。3 月 29 日安徽铜陵,SU7 在 NOA 辅助驾驶模式下撞隔离带起火,3 名乘客遇难。官方披露车辆 AEB 系统不响应锥桶、水马等施工障碍物,碰撞前时速约 97km/h。5 月深圳,SU7 碰撞后起火,虽无人员伤亡,但现场视频引发对电池热失控的担忧。关键争议点:小米 SU7 采用的隐藏式电子门把,在 “断电 + 起火” 极端场景下缺乏便捷机械解锁机构,与 2025 年实施的新版国标要求 “碰撞后 30 秒内非碰撞侧车门自动解锁” 存在执行争议。2. 两次召回覆盖 14.7 万辆车,软件隐患突出2025 年 9 月第二次召回:11.68 万辆 SU7 标准版因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对极端场景识别不足,存在碰撞风险,通过 OTA 升级修复。2025 年 1 月首次召回:3.09 万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授时异常,影响泊车辅助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增加剐蹭风险。值得关注:两次召回均指向软件问题,且生产时间段存在重叠,引发市场对其质量控制体系的质疑。3. 用户投诉集中爆发,多类故障存安全隐患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近期小米汽车投诉量激增,核心问题包括:离车自动落锁功能失灵,无需钥匙即可开门;辅助泊车时车辆突然失控加速碰撞;部分车型存在设计缺陷却被以 “过保” 为由拒保。有车主反馈,小米客服针对 UWB 功能与蓝牙冲突导致的落锁故障,仅建议关闭核心功能并赔偿 50 元积分,未提供根本修复方案。二、官方回应与行业标准对照1. 小米方面回应针对事故:雷军曾承诺 “不回避问题”,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但未对车门解锁设计缺陷作出明确回应,仅表示 “持续优化安全结构”。针对召回:强调通过 OTA 远程升级即可消除隐患,无需车主到店,并称已优化辅助驾驶提示话术,将 “接管” 改为 “请注意控制车辆”。针对投诉:未公开回应集中爆发的功能故障,仅通过客服个案处理,补偿方案引发用户不满。2. 国标硬性要求2025 年实施的《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标明确:碰撞后 30 秒内非碰撞侧车门需自动解锁,至少一扇车门开启力小于 150 牛,危险警告灯需 2 秒内激活。国际标准建议:电动车必须保留显眼标识的机械应急解锁机构,避免断电后救援受阻。三、车主避坑与维权实用指南召回车辆查询: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输入车辆 VIN 码即可查询是否在召回范围内,确保车机升级至 Xiaomi HyperOS 1.10.0 及以上版本。应急安全准备:提前熟悉车内隐藏式机械解锁机构位置,随车携带破窗器,避免断电后无法逃生。故障维权要点:遇功能故障及时留存视频证据、EDR 数据,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固定证据;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设计缺陷即使过保也可要求厂商担责。投诉渠道:通过 12315 平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平台提交投诉,或拨打小米汽车官方客服 400-100-5678 反馈。四、行业思考:智能汽车不能牺牲安全换速度小米汽车作为新势力车企,上市后快速扩张的同时,安全问题频发引发行业反思。监管部门已明确表态,车企不应牺牲安全性换取产品上市速度,将对隐藏式门把设计的应急可靠性展开专项检查。
在 C-NCAP 2024 版测评中,小米 SU7 综合得分率 93.5%,略低于问界 M8 的 93.7%,其主动安全板块表现虽达标,但极端场景的应急设计仍有优化空间。智能汽车的 “科技感” 不应以牺牲基础安全为代价,机械应急机构、全面的障碍物识别等核心安全配置,才是用户信任的底线。
你是小米汽车车主吗?是否遇到过安全相关的故障或隐患?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抽 10 人免费领取《新能源汽车安全维权全指南》,内含召回查询、证据留存、投诉流程等实用内容!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