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辆,听上去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数字,放到中国车市几乎连一天销量的零头都排不上。
可如果把坐标搬到日本——这个向来把本土品牌当圣旨、把纯电当怪物的国度——比亚迪在2025年10月交出的1,023台,就显得像一记不大却清脆的耳光:啪,疼在丰田们脸上,也疼在“日本不需要外国电车”的惯性里。

先别急着吹“中国车终于攻陷日本”。1,023台,只是东京一家日产4S店的燃油车月销量,但它被比亚迪用三年攒出来,从0一路滚到千台,像把铁杵磨成牙签,进度慢,却肉眼可见。
更何况,卖的最好的是海豚——一辆在中国只卖十几万的小两厢车。

日本人买它不是图便宜,图的是“车位刚好塞得下”“续航刚好够东京通勤”“手机钥匙刚好能和家里的Lawson小程序打通”。
这些细节拼起来的满意度,反而像给本土车企打补丁:原来电车也能这么贴心。
贴心背后,却是肉眼可见的寒酸。

全日本公共快充桩加一块还不如深圳零头,40多岁的目标消费者下班后得绕两公里去加油——哦不,充电。
比亚迪跟Lawson捆在一起,把2000个便利店变成“小驿站”,看似聪明,其实无奈:它清楚自己再猛也建不起特斯拉那种超充帝国,只能和卖关东煮的柜台拼柜台,拼“你买杯咖啡,我充20分钟电”的默契。
这种操作在中国叫“下沉”,在日本叫“游击”,听起来不怎么体面,却最对症。
当然,比亚迪也没指望海豚打天下。
真正的大招是明年春天上市的右舵仰望U8(图片|配置|询价),一辆能把车原地掉头的百万豪车。
它根本不想当跑量车型,更像钓鱼的鱼钩,用技术奇观把品牌“钉”进日本土豪的记忆里:哦,中国人原来会造这么科幻的SUV。
能卖出几辆不是重点,把“比亚迪=电动悍马”这个印象扔进社交圈刷屏就算赢。
另一边,丰田也没闲着——它跑去买了宁德时代的电池,本田干脆把跟索尼造出来的电动车往后推迟。
表面上“我们不急”,实际就是“没想好”。
日本汽车工业的慢半拍,像极了家里老爷子,嘴上说着新能源车不靠谱,背地里悄悄把存折里三分之二的积蓄换成充电站债券。
只是老爷子依旧坚持:“混动才安全。
”这让比亚迪的DM-i混动版本显得格外鸡贼——想体验一点中国智驾又不敢彻底叛变的工程师们,正好拿海狮06DM-i当挡箭牌:“我这是混动,不是纯电,不算卖国。
”
数据层面,日本研究机构把2026年电动车渗透率5%当成“临界奇点”。
听着玄乎,其实跟中国当年新能源补贴退坡那个坎儿差不多:只要过线,舆论就会从“能不能买”瞬间跳到“买哪台更划算”。
比亚迪现在干的活儿,说穿了就是耐心凑够那5%的基数:每卖一辆海豚,就在东京多留一根充电桩;每装一台Lawson快充,就给日本一户建男主人多一条下班后顺路的理由。
动作不起眼,却在把电车从“玩具”拖回“日常工具”那个温柔区。
所以别急着把“销量破千”吹成“碾压丰田”。
它更像是一个耐心游戏的续命币——续的是时间,续的是信任,也续的是日本消费者心里那道“外国电车好像也没那么不可靠”的裂缝。
等到2026年U8开始上街兜风,万一真有个大阪土豪把仰望开去吃烧肉,路人和店员齐刷刷掏手机拍照,那就是下一枚更大的续命币。
日本车迷圈里有一句老话:日本用户一旦认可,忠诚度堪比宗教。
比亚迪现在做的,不是布道,而是在神社门口摆了个小摊,卖现烤的鲷鱼烧,香到让人愿意排队。
队伍一长,信仰就松动了。
到那天,千辆也许只是开胃菜。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