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加速狂奔的今天,中国自主品牌已彻底撕下“跟随者”标签,以技术创新构筑起全球领先的混动技术矩阵。上汽荣威DMH、吉利雷神AI电混、比亚迪DM作为公认的行业前列三大超混系统,以“中国超混三驾马车”的实力,竭力驱动、引领中国混动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当我们将这三套顶尖混动方案置于同一擂台PK,不难发现,上汽荣威DMH6.0凭借 “重务实、强普适” 的理念,正重新定义着“新能源技术王者”的标准。
动力域控革命

如果将混动系统比作车辆的“神经系统”,那么动力域控系统就是其“中枢大脑”。上汽荣威DMH6.0搭载行业首创的21合1混动管理系统PICU,实现了发动机管理控制的全栈自研,打破了外资技术垄断。
这一高度集成化的设计,相当于将原本分散的21个控制模块整合到一个芯片中,使得动力协同响应速度从毫秒级提升至微秒级。
在实际驾驶中,这意味着车辆在起步、加速或遇到特殊路况时,动力响应更为迅捷,油电智能切换更为平顺,从而带来更长的综合续航里程和更高的能源利用率。
混动系统 DMH6.0 雷神AI电混2.0 DM5.0 代表车型及版本 荣威M7 160km 银河A7 150km 秦L 120km 动力域控 21合1 11合1 7合1 电机 P1电机布置 同轴 平行轴 平行轴 P3电机布置 平行轴 平行轴 平行轴 P3电动机总扭矩(N·m) 330 262 260
反观吉利银河A7使用的11合1电驱和比亚迪秦L采用的7合1架构,虽各有优势,但在系统级协同效率上仍存差距。这种差异在日常驾驶中具象化为:当您轻踩油门意图超车时,DMH6.0能在瞬间完成动力分配决策,而对手可能需要多出几毫秒的思考时间——在高速路况下,这细微的差距足以影响安全变道的成功率。
实际体验数据显示,搭载上汽荣威DMH6.0系统的荣威M7 DMH在起步响应、中途加速及特殊路况脱困等场景中,动力输出的平顺性和爆发力均优于竞品。
特别是在连续弯道的山路上,电机与发动机的无缝切换让驾驶者感觉像在操控一台大排量自然吸气引擎,而非传统混动车型常见的“断点式”动力衔接。这种丝滑的动力体验,源自PICU对油电协同的精准控制,使综合续航里程较同级别车型延长显著,真正实现“每一滴油都物尽其用”。
机械结构的哲学
有趣的是,三大品牌不约而同选择了P1+P3+单挡的基础架构,却在细节处理上走出不同路径。吉利雷神AI电混和比亚迪DM采用P1电机平行轴设计,而上汽荣威DMH则创新性地采用P1电机同轴设计。
上汽荣威DMH采用的P1电机同轴设计,相当于给传动系统做了一次“减法手术”——通过优化一组齿轮机构,既提升了能量传递效率,又大幅降低了机械噪音。
这种结构创新带来的不仅是静谧性提升,更是实打实的性能增益,意味着相同油量下可多行驶数公里。
对于经常出入复杂路况的用户而言,这种设计就像给车辆穿上了一双抓地力更强的登山鞋,让每一次出行都底气十足。
强劲动力与高效能量回收
翻开参数表会发现一个反常识现象:上汽荣威DMH6.0搭载的直喷油冷扁线P3电机,功率仅137kW,却是三者中扭矩最大的机型,峰值扭矩达到了330N·m,最高效率达到97.2%。
这组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藏着上汽工程师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他们没有陷入“唯功率论”的误区,而是专注打造更适合城市通勤的“大力轮”。想象早高峰跟车场景:绿灯亮起瞬间,大扭矩电机能让车辆如离弦之箭般弹出,0.26秒的动力响应甚至快过多数驾驶员的反应速度。
对比来看,银河A7的P3电机扭矩为262N·m;秦L的P3电机扭矩为260N·m。由此可以看出,荣威DMH在扭矩输出上的优势,使其在加速性能和能量回收方面表现更为出色,真正实现了动力与能效的平衡。
发动机技术的巅峰对决
发动机作为混动系统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整车表现。
上汽荣威M7 DMH搭载的全新一代自研DMH高效混动发动机,在性能上与银河A7伯仲之间,但相比秦L马力更大、性能更突出。这款发动机在加速、爬坡和牵引力方面表现优异,能快速响应驾驶需求,尤其在山区、丘陵等的复杂路况下,动力储备充足。
混动系统
DMH6.0
雷神AI电混2.0
DM5.0
代表车型及版本
荣威M7 160km
银河A7 150km
秦L 120km
动力域控
21合1
11合1
7合1
发动机
发动机排量
1.5
1.5
1.5
压缩比
16:1
暂无数据
16:1
发动机最大马力(Ps)
112
112
101
发动机最大功率(kW)
82
82
74
发动机最大扭矩(N·m)
135
136
126
热效率
48.10%
最高指示热效率
47.26%
最高平台热效率
46.06%
最高平台热效率
发动机减阻技术
25项
11项
暂无数据
EGR率
30%+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摩擦功
0.27bar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更值得关注的是,荣威M7 DMH应用了5大领域、25项减阻技术,让DMH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了行业量产最低的0.27bar超低摩擦功。通过降低动力传递损耗,提高了燃油燃烧效率、减少油耗和排放,真正均衡了高功率与低耗能。此外,其废弃再循环ERG率达30%,可显著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更环保;部分负荷工况下,还能减少泵气损失和爆震倾向,提升热效率和燃料经济性。
此外,热效率是衡量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它代表着燃料化学能转化为有效机械功的比例。荣威DMH最高指示热效率达48.1%,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如果把传统发动机比作老式煤炉,那么DMH发动机就是配备聚能罩的电磁炉——同样体积下能释放更多能量。搭载DMH6.0超混系统的荣威M7 DMH,媒体实测百公里油耗2.57L/100km,综合续航2143km。进一步证明这不是实验室数据,而是经得起考验的真实实力。
精打细算的续航经济学
凭借行业领先的发动机热效率,荣威DMH无疑拥有更优的能耗表现和更长的续航能力,这些都直接降低了用户的日常用车成本。
让我们用一笔真实的经济账揭开混动系统的真面目。以当前油价(92号汽油7.11元/L)、谷电价(0.307元/度)计算:加满55L油箱并充满19.7kWh电池的荣威M7 DMH,可实现2050km综合续航,总成本仅397.10元。
相较之下,银河A7油箱60L、电池18.4kWh,综合续航2100km,总成本为432.25元;秦L油箱65L、电池15.87kWh,综合续航2100km,总成本为高达467.02元。这相当于每次长途自驾游都能省出一顿当地特色大餐的费用。
在易车高环极限续航测试中(22辆混动新能源车参赛),搭载DMH6.0超混系统的荣威M7 DMH,夏季满载全程120码极限工况下,综合油耗全场第2、极限续航全场第5,这一成绩充分证明了其在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
混动系统
DMH6.0
雷神AI电混2.0
DM5.0
代表车型及版本
荣威M7 160km
银河A7 150km
秦L 120km
电池
电池类型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电池冷却方式
直冷
液冷
直冷
CLTC纯电续航里程(km)
160
150
120
电池能量(kWh)
19.7
18.4
15.87
快充功能
支持
支持
支持
快充功率(kW)
40
37
23
电池快充时间(小时)
0.33
0.3
0.42
电池快充电量范围(%)
30-80
30-80
30-80
电池预加热
●
●
●
最低荷电状态油(L/100km)CLTC
2.91
2.8
充电便利性与时间成本
充电速度的差异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影响体验的细节。当您在服务区休息半小时,荣威M7 DMH已通过40kW快充完成30%-80%补能(仅需0.33小时),足够继续行驶数百公里。
相比之下,银河A7快充功率为37kW,充电时间0.3小时,与荣威M7 DMH差异不大;而秦L快充功率为23kW,充电时间0.42小时,差距较为明显。
这种效率差距在跨城通勤场景中尤为明显——早上出门前插枪充电,洗漱完毕咖啡还没喝完就已经充满,真正实现“充电自由”。
更贴心的是电池预加热功能,北方用户深有体会:零下20度的清晨不再需要等待电池升温才能出发,即插即用的便利性让冬季出行告别焦虑。这些细节堆砌起来的用户体验,正是荣威对“普适性”的最佳诠释——技术不该是炫技的工具,而应服务于最朴实的用车场景。
超越期待的全生命周期守护
在品质保障方面,荣威给出了行业最高的五大件终身质保标准。这意味着从发动机到变速箱的核心部件都将获得无期限护航,彻底打消用户对混动系统可靠性的顾虑。
对于计划长期持有的家庭用户而言,这份承诺的价值远超购车时的折扣优惠,毕竟一辆车的使用周期往往长达十年以上。
务实创新的技术王者
DMH超级混动技术是上汽荣威十余年混动研发积累的结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荣誉,搭载上一代技术的荣威D7 DMH世界冠军版还曾打破吉尼斯记录。如今,上汽DMH超级混动技术已经迭代到了6.0时代。
通过以上七个维度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上汽荣威DMH6.0超混系统在动力域控、机械结构、动力输出、发动机技术、热效率、经济性和充电便利性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站在技术演进的高度回望,上汽荣威DMH6.0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没有盲目堆砌参数,而是聚焦用户真实需求。这些看似朴素的创新,恰恰构成了“新能源王者”最坚实的护城河。当混动技术进入精细化竞争阶段,或许正是这种务实精神,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真正密钥。
随着荣威M7 DMH的上市,消费者得以亲身体验这一超混系统带来的驾乘革新。未来,随着混动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上汽荣威DMH为代表的“中国超混三驾马车”将继续推动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上汽荣威DMH的务实创新路线,或许将为行业提供一条值得借鉴的发展路径。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