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V3R概念车
在去年的米兰车展上,本田就曾放出过这款V型3缸的引擎概念。

今年本田则带着整个原型车登上展台——V3R的900cc摩托车。
相信多年前川崎推出的机械增压H2系列,曾给车友们带来了极大震撼。本田这次则采用了不同的思路——电子增压。
涡轮增压的本田CX500

早在1978年本田就曾研发过CX500的V2涡轮增压摩托车,1982年开始销售,497cc的排量马力则达到了82匹。
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有着明显的机械结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优缺点,总结如下图:

从中不难看出,机械增压有着先天的线性输出特点,但组件重量,动力的损耗以及峰值增压效果略逊色于涡轮增压。但是!涡轮增压却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涡轮迟滞。涡轮增压器,由于涡轮质量以及摩擦力的原因,使得这个缺点是无法避免的,而摩托车排气量先天小于汽车,因此,涡轮迟滞可能会更加严重。
一侧为进气口
相比四个轮子的汽车不同,两轮摩托车对于动力输出线性可控,先天要求高得多。
想象一下采用涡增的摩托车,你正在给油出弯中,突然涡轮起压,后轮扭矩陡然增加,很可能造成侧滑摔车,或者进弯收油,增压消失,后轮突然动力减弱,也很容易摔车。因此不管国外怎么爆改,涡轮增压都更适合直线加速而不是攻弯,这是先天的物理特性。
而电子增压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电机可即时响应油门输入,提供低转速下的即时增压,避免传统涡轮的“迟滞”现象,让动力输出更线性、响应更快,高转速也有足够的高转爆发,使得动力输出足够线性可控。电子增压器的难度则在于增压器精细度的调教,让动力输出可控。
采用电子增压还有个更好的优点,小排量爆发比拟大排量的动力,在极致注重车重的摩托车上,更大的排量则意味着更大的引擎和更重的车重,车重对于两轮车型的影响远大于汽车。先不说侧倾压弯,20kg的增重,对于轻量化的1.2吨运动汽车,增幅只有不到1.7%,而对于200kg的摩托车,增幅则10%!因此如何再更小的排量上创造更大的马力,一直是摩托车工程师的追求。
也许对于内燃机的摩托车未来,电子增压器确实是个很好的趋势。
本田这次的原型车还采用了V型3缸的布局,相比于传统的直列3缸。V3布局的汽缸夹角使得活塞在运动时能够相互抵消一部分震动,因此其运行平稳性一般优于直列3缸,并且更窄的引擎布局能够降低车身宽度,提供更好的夹持性。
各位车友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