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总“扎”绿化带?深层逻辑藏在设计与用户的错位里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9 22:32:54 阅读量:8756

最近不少人好奇,为啥小米汽车总往绿化带里“钻”?其实这事儿没那么复杂,核心就在于它的设计初衷和实际买车的人,在需求上出现了不小的偏差。今天咱们就从汽车工程和用户洞察的角度,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先说说小米汽车的设计取向。它走的是“性能猛兽”的路子。这意味着在车辆调校上,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就拿时速70公里以下的低速区间来说,为了让驾驶者能感受到操控的乐趣,工程师在调校ESP(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时,不会让它太“敏感”,介入时机也会放得比较晚。而且,即便车辆有一丢丢要失控的苗头,VCU(整车控制器)也不会急着去限制动力输出。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给驾驶者留出足够的操作空间,让大家能体会到驾驶的快感。

可到了时速70到200公里的高速区间,情况就不一样了。不管是什么定位的车,在这个速度段都会把调校做得保守些,毕竟高速行驶时,稳定性是第一位的。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我们看到的是小米汽车在城区区低速路段往绿化带里冲,而不是在高速上失控。

再看看小米汽车的用户群体。有不少是冲着颜值买单的年轻女生,还有一群热爱玩车的年轻人。这里就得说句实在话,买保时捷的人,大多知道它“寡妇制造机”的外号,心里对它的性能特性是有预期的。但买小米汽车的人,有多少在买车前就清楚它这种偏向性能的调校风格呢?恐怕不少人是不清楚的。

小米汽车总“扎”绿化带?深层逻辑藏在设计与用户的错位里-1

这种设计和用户之间的错位,就很容易导致驾驶中的意外。对于那些更看重车辆颜值、对性能车调校逻辑不太了解的用户来说,驾驶小米汽车时,可能就因为没摸透它的“脾气”,在低速行驶时稍微操作不当,就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进而“扎”进绿化带。

其实,汽车的设计取向和用户画像的匹配度,对驾驶安全和体验太重要了。一款主打性能的车,它的目标用户应该是那些对汽车操控有深入了解、追求驾驶乐趣的群体。而如果一款车的外观设计吸引了大量对性能调校不熟悉的用户,就很容易出现这种需求错配的问题。

所以,对于车企来说,在宣传和产品定位上,得把车辆的性格说得更明白些。对于消费者而言,买车前也得多做做功课,了解清楚自己看中的车到底是个什么“脾气”,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驾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意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