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车企俄境“大撤退”,中国车企逆袭的机遇与暗礁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8 15:30:04 阅读量:6658

俄乌冲突后的地缘博弈,彻底改写俄罗斯汽车市场格局。西方车企仓促溃退、资产贱卖,中国车企顺势“接盘”崛起,背后是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深度重构,机遇与挑战并存。

市场反转:西方退潮,中企接盘

西方车企俄境“大撤退”,中国车企逆袭的机遇与暗礁-1

2022年起,西方车企掀起撤退潮。雷诺以1卢布出售莫斯科工厂,日产1欧元转让圣彼得堡工厂,大众、奔驰等纷纷低价抛售资产。

西方车企累计损失超百亿美元,在俄市场占有率从30%骤降至不足5%。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加速“抄底”:奇瑞接管日产工厂,长城图拉建厂扩产,江淮复兴莫斯科人品牌。2024年中国品牌市占率达60%,哈弗、吉利、奇瑞稳居销量前五,十大品牌中七席来自中国。

逆袭背后:中企的“双刃剑”困境

西方车企俄境“大撤退”,中国车企逆袭的机遇与暗礁-2

好景不长,政策压力接踵而至。俄罗斯2024年起大幅提高进口汽车报废税,2025年持续上调,叠加电动车关税上涨,中国车企出口成本激增。

2025年1-8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28.8万辆,但自主品牌在俄销量达49.6万辆,库存积压问题凸显。奇瑞销量同比下滑22%,宣布2027年前逐步退出俄市场。此外,极寒气候的技术适配、消费者对质量的质疑,以及本土品牌Lada的竞争,仍是不小挑战。

西方车企俄境“大撤退”,中国车企逆袭的机遇与暗礁-3

俄市现状:产业保护与经济寒冬

俄罗斯正推进汽车产业“去西方化”,通过关税、报废税调整和本地化要求强化产业保护。但战时经济下,通胀率达10%,卢布波动剧烈,汽车贷款年化利率飙升至30%。

消费需求被严重抑制,2025年俄汽车总销量预计同比下降20%。消费者观望情绪浓厚,有人等待国际品牌回归,有人转向本土Lada或中国品牌。

供应链重构:中企的全球布局与西方教训

中国车企凭借多模式布局站稳脚跟,官方出口、平行出口、本地化建厂并行推进。2024年对俄出口128万辆车,自主品牌占比84%。

而西方车企留下惨痛教训,不少资产被俄政府接管,损失惨重。中国车企不仅填补市场空白,更推动俄汽车产业技术升级,但政策不确定性仍考验着供应链韧性。

结语:中国车企在俄的逆袭,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缩影。凭借快速响应和成本优势,中企实现从“边缘”到“主角”的转变,但俄罗斯的政策波动、经济衰退和本土化挑战,要求企业从“贸易输出”转向“生态深耕”。这场汽车市场的博弈,正是中国车企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试炼。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