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底到11月初,德国汽车圈愁坏了——不少车企生产线说停就停,连保时捷第三季度利润都跌了一大截,根子就在“缺芯”上。
这事得从一家叫安世半导体的公司说起,它有中资背景。先是荷兰那边搞了波操作,接着中方宣布对相关半导体元件出口管制。别以为这芯片多高精尖,它就管管车窗升降、座椅调节、发动机日常管理,可缺一个都不行。德国车企生产线全靠它,源头一卡,立马歇菜。据法新社10月29日消息,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都急了,说装配线停工可能就几天,但影响已经实打实来了。
按理说该一起想办法,可德国《南德意志报》《莱茵邮报》这些主流媒体,反倒骂起自家车企“自作自受”,说他们当初把中国“想得太好了”——2015年中国出了《中国制造2025》,车企假装没看见,光顾着赚中国钱,现在被套牢了。

这话听着就不对劲。2015年后那几年,德国大众、宝马、奔驰在中国卖得火得很,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三四成,中国就是他们最大的利润来源。那会儿赚得盆满钵满,咋不说“想太好中国”?现在出事了才翻旧账,这不扯吗?
再说了,2015年中国推《中国制造2025》时,德国也搞了个“工业4.0”,目标差不多都是升级制造业,结果德国那计划雷声大雨点小,还被调侃成“工业404”。更有意思的是,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数据显示,过去5年德媒对中国的负面报道从28%涨到63%,连德国对中国的定位都变了——从施罗德时代的“贸易伙伴”,到朔尔茨政府的“制度性竞争对手”。
其实说白了,就是德国以前觉得自己是“老师”,中国是“学生”,现在中国赶上来了,甚至有些地方超过去了,他们不适应、焦虑了。可全球化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德国车企缺芯,本质是自己供应链太依赖单一环节,光抱怨“想太好中国”没用。

这事给咱们的启发也很实在:不管是企业还是国家,做决策不能只看眼前利润,供应链得扎稳根基;国与国之间,合作才能共赢,光靠甩锅解决不了问题。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