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C1的有福了!两麻烦事取消,这错犯了必回炉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2 04:40:02 阅读量:7911

准备考C1驾照的人最近能松口气了,2025年11月1日起实施的驾考新规里,两个让人头疼的“绊脚石”终于没了。但别光盯着好消息,有项违规的处理比以前更严,一旦碰了就得重新回驾校“深造”。今天就把这些新规讲明白,不管是正在考的还是已经拿本的,都得仔细看看。

先说说考C1的人最受用的两个变化,全是解决以前的实际难题。

考C1的有福了!两麻烦事取消,这错犯了必回炉-1

第一个取消的是考试取消预约的“跑腿门槛”。以前考科二、科三,要是临时有事去不了,麻烦可大了。要么得提前好几天跑车管所排队取消,要么就得找驾校代办,碰上效率低的驾校,还可能白跑一趟 。更揪心的是,要是没及时取消又缺考,不仅当天的考试算挂科,还得等10天才能重新预约,浪费时间又影响心情。

现在新规明确,C1考生在交管12123APP上就能取消考试预约,而且最晚能提前1天操作。比如预约了周五考科二,周四发现有事,打开手机点几下就能取消,不用再折腾跑路。这看似是小事,却能实实在在节省考生的时间成本,尤其对上班族、学生党这些时间紧张的群体来说,灵活度提升太多了。

第二个取消的是C1转C2的“繁琐流程”。以前不少人报名C1后,发现手动挡实在难学,想转C2得跑车管所交材料,还要通过驾校办转档,有些驾校还会借机收手续费,整套流程下来至少得跑两三趟 。现在完全不用这么麻烦,直接在交管12123APP上就能办理,按照提示上传个人信息和相关材料,全程线上完成,既省时间又省成本。对那些实在攻克不了手动挡的考生来说,这等于多了条“轻松路”,不用因为流程麻烦硬扛。

除了这两项取消的规定,新规里还有个隐藏的便利——异地转档不用“看驾校脸色”。以前考到一半想换驾校,尤其是换个城市考,得原驾校同意才行,不少人因为这卡了好长时间。现在只要在交管12123APP上操作,就能直接把档案转到新的驾校或城市,根本不用原驾校点头。这对在外地上学、工作变动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个大福音,不用因为换地方就把驾考半途搁置。

不过别光顾着高兴,新规在“宽”的同时,也有“严”的一面,尤其是针对驾驶证记满12分的处理,比以前更细化,相当于真的“回炉重造”。

可能有人觉得“记满12分”离自己很远,其实不少常见违规都容易触线,比如酒驾、超速50%以上、逆行、准驾不符等,随便一项就可能扣满12分。以前记满12分大多是考个科目一就完事,现在根据扣分次数和总分,“回炉”的难度分了等级。

按照新规,C1驾照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满12分的,得先接受为期7天的交通安全教育,其中包括2天现场学习、3天网络学习和2天自主学习,网络学习时系统还会不定时抓拍状态,确保真的在学 。学完之后必须考科目一,合格了才能清分拿证,不合格就得重新学。

要是更严重的,比如一个记分周期内两次记满12分,或者累积达到24分以上,那光考科目一还不够,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也得重考 。最严的是三次及以上记满12分,或者累积36分以上的,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得全部重考,等于把驾考流程再走一遍,这代价可比罚款大多了。

而且满分学习还有不少“硬规矩”:现场学习迟到早退30分钟以上、中途离场超过15分钟,或者找人替学的,直接取消本次教育资格,替学的还会被禁考网络教育三年 。70周岁以上的驾驶人,除了学习考试,还得额外过“三力测试”(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确保驾驶能力达标。

这里得提醒一句,满分学习和考试是要花钱的,光是科目一考试就收56元/次,要是多次考不过,既费钱又费时间 。更关键的是,驾照被扣期间不能开车,否则按无证驾驶处理,罚款200到2000元,还可能拘留,这风险可不能冒。

除了这些大变化,新规里还有些细节值得留意。比如科目二、科目的评判标准虽然没大改,但像起步、转向不打转向灯或打灯少于3秒就转向,以前扣10分,现在直接算不合格。这些看似细小的操作,恰恰是很多考生的“掉分重灾区”,以后练车得更较真才行。

另外,新车上牌也跟着方便了,不用再跑车管所排队,在交管12123APP上就能直接办理,和驾考业务形成了“线上闭环”,整套流程越来越省心。

总结一下,2025年的驾考新规明显是“宽严相济”:取消跑腿流程、简化转档手续,是给考生减负担;细化满分处理、严格评判标准,是给安全加砝码。这背后其实是个明确的导向:既要让考驾照更便利,也要把好驾驶安全的“入门关”和“回头关”。

对正在考C1的人来说,现在可以利用线上便利合理安排考试,不用再被流程绊住脚;对已经拿本的人来说,得更绷紧安全弦,别因为小疏忽触发“回炉重造”。毕竟驾照是开车的凭证,技术过硬、规矩牢记,才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负责。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考驾照时有没有被取消预约、转档这些事折腾过?对满分学习的新规觉得合理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给还在考驾照的朋友支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