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骤降,汽车也进入了"越冬模式"。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冬季低温环境都会对车辆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燃油车面临着机油黏度增加、启动困难等问题,而新能源车则需要应对电池续航衰减、充电效率下降等挑战。本文将从基础保养、专项技巧和误区规避三个维度,为车主提供全面的冬季用车指南,尤其聚焦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保养要点。
一、通用保养: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共同必修课冬季低温对汽车的诸多部件都会产生影响,以下基础保养项目适用于所有车型,是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
1. 轮胎:抓地力的"冬季防线"轮胎作为车辆与地面接触的唯一部件,其状态直接关系到冬季行车安全。根据太平洋汽车网的数据,冬季胎压需根据车型进行动态调整:普通家用轿车前轮建议保持在2.3-2.5bar,后轮2.4-2.6bar;SUV/越野车型前轮2.4-2.5bar,后轮2.5-2.8bar;而新能源车型因电池重量较大,胎压推荐值更高,为2.7-2.9bar(如比亚迪汉、Model Y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冰雪路面行驶时,可适当降低胎压以增大接地面积——轿车降至2.0-2.3bar,SUV降至2.4-2.5bar,但切记不可低于2.0bar。此外,每月应至少检查一次胎压,因为气温每下降10℃,胎压会自然流失0.1bar。对于使用超过3年的轮胎,需重点检查花纹深度,低于1.6mm时必须更换。

燃油车需及时更换冬季专用机油,其较低的黏度能确保冷启动时的润滑效果;防冻液的冰点应低于当地最低气温5-10℃,避免水箱结冰胀裂。对于新能源车,虽然没有发动机机油,但玻璃水的选择同样关键——必须更换防冻型玻璃水,防止喷嘴结冰堵塞。同时,要定期检查制动液液位和含水量,低温下制动系统的灵敏度至关重要。

新能源车冬季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续航衰减问题。最新实测数据显示,配备先进热管理系统的车型在-10℃环境下续航仅减少20%,而非传言中的"腰斩"。掌握以下技巧,能有效提升冬季用车体验。
1. 电池管理:给动力电池"穿暖衣"锂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为25-35℃,低温下电解液黏稠度增加,锂离子活性降低,导致可用容量减少。大多数新能源车配备了电池预热功能,建议在充电前15-30分钟开启(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使电池温度升至适宜区间,既能提升充电效率,又能保护电池寿命。

充电习惯也直接影响电池性能。冬季应尽量选择室内或地下充电站,避免在-20℃以下的露天环境长时间充电。当电量低于20%时及时补能,避免深度放电;充满后建议在10分钟内拔枪,防止电池过充。此外,每3个月进行一次慢充到100%的"均衡充电",有助于校准电池管理系统,维持电芯一致性。
2. 空调使用:省电与保暖的平衡之道冬季空调制热是新能源车的主要能耗来源之一。传统PTC加热器耗电量大,而热泵空调能通过搬运外部热量制热,能效比更高。使用时可遵循"分区控温+提前预热"原则:仅开启驾驶位空调,关闭后排和副驾风口,减少无效能耗;上车前通过APP远程预热座舱,避免上车后大功率制热。
温度设置建议在22-24℃,配合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使用,既能保证舒适度,又比空调制热更省电。到达目的地前2分钟关闭AC压缩机,利用风道残留热量继续供暖,同时吹干蒸发器水分,防止霉变。
3. 驾驶技巧:温柔操作延长续航急加速、急刹车会使能耗增加30%以上。冬季驾驶新能源车应保持平稳车速,高速行驶时尽量控制在100km/h以内,减少风阻。动能回收系统调至较高档位,利用滑行和制动时回收电能,可提升5-10%的续航里程。此外,减少车载电器使用,如座椅通风、音响等,能进一步降低能耗。
三、冬季用车误区:这些"常识"可能是错的不少车主在冬季用车时存在观念误区,不仅影响用车体验,还可能损坏车辆。以下是需要规避的常见错误:
误区一:冬季续航必然大幅下降——先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能有效缓解续航衰减,合理使用预热和驾驶技巧,续航减少可控制在20%以内。误区二:为省电关闭空调——低温下适当开启空调有助于保持电池温度,且现代车型的空调系统已优化能耗,过度忍耐寒冷得不偿失。误区三:长时间预热车辆——新能源车无需像燃油车那样怠速预热,智能热管理系统几分钟内即可使电池和座舱达到适宜温度。误区四:冰雪路面无需调整胎压——适当降低胎压可增大接地面积,但必须在安全范围内(不低于2.0bar)。四、总结:冬季保养的核心原则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冬季保养的核心在于"预防为主、按需调整"。燃油车重点关注机油、防冻液等 fluids 状态,新能源车则需精细化管理电池和能耗。通过科学的保养方法和驾驶习惯,不仅能提升冬季行车安全,还能延长车辆使用寿命。记住,一辆保养得当的汽车,在寒冬中也能保持最佳状态。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