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巨亏背后:传统巨头的转型阵痛与多重困局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01 08:37:57 阅读量:8821

大众汽车正陷入“卖得多、亏得狠”的尴尬境地——2024年全球卖出903万辆汽车(仍居全球第二),但全年营业利润却同比下滑15%至191亿欧元;2025年上半年更惨,营业利润暴跌32.8%至67亿欧元,税后利润下滑38.5%。这家“德国工业的心脏”,为何突然陷入巨亏泥潭?

一、多重困局叠加,转型成本吞噬利润

大众的巨亏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转型投入过大、成本压力高企、市场竞争加剧、软件业务拖累四大核心矛盾的集中爆发。这些问题相互交织,让这家传统车企巨头陷入“越转型越亏”的恶性循环。

二、每一步都踩在“痛点”上1. 转型投入达峰值,短期利润被挤压

2024年,大众用于电动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投资达到历史峰值,其中仅中国市场就投入500亿人民币。这些投入主要用于研发纯电动车型、建设电池工厂、升级软件系统,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利润。正如大众CFO阿诺·安特利茨所说:“转型成本就像‘无底洞’,吞噬了我们的利润。”

2. 成本压力高企,德国人工成本成“重灾区”

德国汽车工业的高人工成本,是大众的“致命伤”。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德国汽车工业每小时平均人工成本超过62欧元,比美国(44欧元)高40%,比日本(24欧元)高2.6倍。大众的人工成本占比高达15%,远高于梅赛德斯-奔驰(11%)和宝马(9%)。这些“刚性成本”,让大众在价格战中毫无优势。

大众汽车巨亏背后:传统巨头的转型阵痛与多重困局-1

3. 市场竞争加剧,中美两大市场“失守”

- 中国市场:新能源冲击,降价求生存:2024年,大众在华销量同比下滑9.5%至293万辆,其中燃油车市场份额被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品牌蚕食。为了应对竞争,大众旗下车型(包括奥迪、帕萨特、朗逸)不得不全系降价,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 美国市场:关税冲击,损失惨重:2025年上半年,美国上调关税,导致大众在美国市场交付量同比下滑近10%,损失1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0亿元)。这相当于大众2024年利润总额的40%,让本就紧张的利润雪上加霜。

4. 软件业务拖累,CARIAD成“亏损黑洞”

大众旗下软件子公司CARIAD,是“软件定义汽车”转型的核心,但自2021年以来累计亏损超75亿美元。2024年,CARIAD运营亏损高达24亿欧元,吃掉了大众当期11%的营业利润。其问题在于:自研效率低下(关键车型如保时捷Macan EV(图片|配置|询价)推迟两年发布)、跨品牌整合困难(大众、奥迪、保时捷的软件系统无法兼容)。这些问题让CARIAD成为大众的“包袱”,不得不于2025年10月降级为“合作伙伴协调者”,放弃自研战略。

三、降本成为“救命稻草”

为了应对巨亏,大众不得不启动“大规模降本计划”:2025年至2027年在中国推出40款新车型(超半数为电动化),同时关闭德国3家工厂、裁员数万人。这些措施虽然能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也会影响产能和就业,引发工会反对。

传统车企的“转型之痛”

大众的巨亏,本质上是传统制造模式与“软件定义汽车”时代的冲突。它暴露了欧洲传统车企在转型中的共性问题:高成本结构、低效的研发模式、对燃油车的路径依赖。对于大众来说,要想走出巨亏泥潭,必须加快转型步伐,解决成本、效率和软件问题,否则“德国工业的心脏”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