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固态电池领域确实迎来了全球范围的研发合作与技术进步,国内外企业及科研机构都在积极推动这一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
下面的表格梳理了全固态电池在技术特点、国际合作和国内进展方面的核心动态:

维度 核心进展 关键细节
技术优势 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 使用固态电解质,有望显著提升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目标400-500Wh/kg),并从根源上解决电池漏液、起火等安全问题。
国际合作 宝马、三星SDI、Solid Power三方合作 - 分工:Solid Power提供电解质;三星SDI制造电芯;宝马负责车辆集成验证。 - 目标:共同开发并评估用于宝马下一代车型的全固态电池。
国内进展 专利与创新平台 - 专利量:国内固态电池相关专利申请量达1.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 - 创新平台:已成立国家级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技术突破 - 界面难题:科研团队通过构建"外柔内刚"的梯度界面层,有效解决了固-固界面接触失效的行业难题,使电池在-30℃低温下也能稳定循环。 - 材料与成本:开发出低成本硫化物电解质(约14美元/公斤),为商业化扫除障碍。
产业化推进 - 中试线建设: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多家电池企业宣布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取得进展,并已向客户送样测试。 - 量产时间表:行业普遍预计全固态电池在2027-2030年实现小规模量产。
面临的挑战与行业前景
尽管前景广阔,但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量产仍需跨越几道门槛:
· 技术瓶颈: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稳定性(尤其是硫化物路线的空气敏感性)、电极与电解质之间固-固界面的阻抗控制,以及适配新材料的全新生产工艺,都是当前需要攻克的核心难题。
· 成本压力:目前固态电解质,特别是性能优异的硫化物电解质,原料成本非常高昂。同时,搭建苛刻的无水无氧产线也导致其建设成本可达传统产线的3倍。
· 良品率挑战:在中试阶段,部分企业的全固态电池良品率仍较低,有的仅在40%-50% 左右,难以满足商业化量产对一致性的高要求。
综合来看,全固态电池的竞赛已进入从"实验室样品"到"产业化中试"的冲刺阶段。根据当前进展,业内普遍认为2027-2030年将是全固态电池实现小规模量产和应用的关键窗口期。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你全面了解全固态电池的最新动态。如果你对特定公司或技术路线的细节更感兴趣,我很乐意提供进一步的信息。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