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车展式微,全球车市变革显影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0-28 22:21:48 阅读量:8884

(/邓支航)2025年10月29日,2025东京车展正式开幕,但反响平平。笔者仍记得在初中时,曾在某本杂志上看到关于东京车展的报道图片,当时最吸引我的是各种概念车的独特设计,那种印刷品油墨所散发的科幻感,给人以强烈而难忘的冲击。

曾几何时,诞生于1954年的东京车展光环耀眼,一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重要技术方向的代表,创下140万人次参观纪录的“亚洲汽车风向标”。然而,时光流转,东京车展的影响力逐渐减弱。2023年的上一届车展,正式更名为“日本移动出行展”,欧美大厂集体缺席,日系车企则主要依赖概念车撑场面,唯独比亚迪单枪匹马搅动格局。这场展会的形态变迁,早已超越展览本身,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权力转移的生动写照。

东京车展式微,全球车市变革显影-1

从巅峰到收缩:全球车展的集体褪色

东京车展的影响力衰减,是全球传统车展衰落的缩影。1999年,东京车展以140万人次创下世界纪录,彼时丰田的混动技术、铃木的K-Car创新通过展会定义亚洲潮流,与法兰克福车展、底特律车展、日内瓦车展和北美车展并称全球五大车展。但进入21世纪,这一格局持续瓦解:2025年东京车展观众不足50万,欧美仅奔驰、宝马携旧款车型参展;底特律车展更显惨淡,11天展期仅吸引27.5万人,较2019年的77.4万锐减64%,展馆空位需靠改装车和试驾跑道填充;曾被誉为“国际汽车潮流风向标”的日内瓦车展,自2020年起因参展商流失彻底停办。

展会形态的收缩背后,是产业逻辑的根本转变。传统车展的核心价值——全球新品首发、技术交流、品牌推广,正被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和市场重心的转移所消解。2025年慕尼黑车展虽聚焦电动化,但大众、宝马的全球首发车型数量较2019年下降40%;反观上海车展,展出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发布超过100款全球首发新车,新能源品牌占比超过40%,成为全球车企的战略必争之地。这种“国内升温、国外降温”的反差,揭示出传统车展的影响力已与市场重心深度绑定。

日系车企的守势:技术执念与转型焦虑

车展的疲态,本质上反映了主机厂转型的困境。2025年上半年,八大日本车商的财报显示,日产、马自达等四家因美国关税影响销量下滑,唯有丰田凭借526.7万辆销量逆势增长4.7%,但增长主力仍是燃油车与混动车型。面对电动化浪潮,日系车企陷入“技术执念陷阱”:丰田押注2027年量产的固态电池,虽号称10分钟快充、续航超1000公里,却迟迟未能落地;本田发布的0 α SUV纯电原型车,计划2026年才上市。

这种滞后直接体现在车展表现上:日系展台充斥着“月球巡洋舰”概念车与转子发动机PHEV等怀旧技术,却拿不出能与中国车企抗衡的量产电动车。反观比亚迪,凭借元PLUS、海豚等四款车型,仅在日本市场就实现了7123辆销量,超过过去两年总和。此次更用3.4米长的K-EV Racco精准击中日系K-Car电动化缓慢的软肋,铃木社长直言“遭遇重大挑战”。这种攻守逆转,与底特律车展上美国车企的被动形成呼应——当福特、通用的电动车型销量不及比亚迪的零头,展会自然失去吸引观众的核心魅力。

中国力量的突围:从参展者到定义者

2025东京车展最具戏剧性的场景,莫过于比亚迪的“单骑闯关”。作为中国车企70年来首个深入日本市场的品牌,其展台前始终人头攒动:仰望U9的云辇悬架表演打破了“中国车廉价”的偏见,T35电动卡车瞄准商用市场,海狮06DM-i则补上混动产品线,形成“高低全覆盖”的产品矩阵。这种底气源自硬实力:比亚迪前9个月全球销量326万辆,出口70万辆,同比增长107%,在欧洲市场的销量已是特斯拉的4.5倍。

中国车企的突围不仅是产品胜利,更是产业生态的降维打击。当拓普、三花等中国零部件企业占据全球35%以上的热管理市场份额,当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日本碰撞测试打消安全顾虑,东京车展上的“中国存在感”已从单点产品延伸至全产业链。这种转变,让曾以技术输出为荣的日本车展,首次成为中国车企展示全球化实力的舞台——正如上海车展吸引近1000家中外企业参展,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汽车技术的“试金石”和“输出口”。产业话语权转移:车展兴衰背后的变革因素

全球传统车展的集体衰落,本质是汽车产业变革的必然结果。首先是贸易摩擦与成本压力,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导致欧盟车企年损失近59亿欧元利润,车企被迫削减参展等营销支出,日内瓦、底特律车展首当其冲。其次是技术路线与市场重心错配,当中国以55%的新能源渗透率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欧洲通过碳关税倒逼电动化转型,坚守氢能与固态电池路线的日本车企,逐渐与主流市场脱节,东京车展自然失去风向标价值。最后是传播方式的迭代,新能源车企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化发布会、用户社群等渠道触达消费者,传统车展“集中造势”的性价比持续降低。

展会形态的演变正是这一趋势的镜像:上海车展已实现全球首发车型数量超越法兰克福,慕尼黑车展聚焦电动化转型,而东京车展则只能靠“移动出行”的概念模糊焦点。即便日系车企仍握有固态电池、氢燃料等技术储备,但在纯电市场的时间差已难以弥补——当比亚迪在日本布局66家门店,当中国车企开始为本土市场定制产品,东京车展的“主场优势”已悄然转化为“主场压力”。东京车展折射全球汽车产业变局中的坚守与新生

2025东京车展的衰落,揭示了一个清晰结论:其“全球风向标”地位已不可逆地衰落,但这并非个例,而是全球传统车展在产业变革中的共同宿命。日系车企的技术执念虽延缓了转型步伐,却也为全球提供了多元的碳中和路径;而中国车企的强势突围,印证了电动化转型的正确性,是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真实写照。当全球汽车产业进入“电动化下半场”,这场展会或许不再能定义潮流,但它所展现的技术博弈与路径选择,仍将为行业提供重要镜鉴。毕竟,真正的产业竞争力,从来不是展会的热闹程度,而是产品与技术在市场中的真实分量。(/邓支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