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场全球汽车芯片危机,谁也没料到会突然来这么猛烈一波。
我们通常看到的汽车行业,要么是聊动力,要么是聊设计,谁能想到,几乎所有知名车企的生产线竟然被“芯片荒”逼得停工了。而这一切,都跟荷兰的一场操作有很大的关系。
话说,安世半导体,原本是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核心资产。它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地位,几乎是无人能敌的。

特斯拉、大众、比亚迪这些大佬车企,几乎每辆车里都离不开安世的芯片。但,荷兰偏偏决定要“横插一杠子”,竟然强行接管了这家企业。
从此,车企们手中的库存就成了“限量版”,而全球车企,尤其是中国的车企,直接面临“芯片短缺”的大坑。

说到这儿,荷兰的举动不免让人疑惑:明明是他们突然“断供”晶圆,导致了全球车企的生产线停摆,结果反倒把责任推给了中国?

首先,荷兰以“不可抗力”为由,直接宣称无法保证安世中国东莞工厂的晶圆供应。你看,这一操作直接把整个车企行业推向了悬崖。
比如,本田的墨西哥工厂就因为芯片不够而停产了,日产的库存也只能撑到11月初,其他车企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汽车制造商协会不得不紧急发出警告,车企们一个个都快急坏了。更让人气愤的是,荷兰反倒在这时候甩锅给中国,声称供应链出了问题,全怪“中方”。
这简直就是在推卸责任!
明明是荷兰自己断供晶圆,导致了整个生产链的断裂,却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倒把锅甩给了别人。
面对荷兰的这一波“操作”,中国方面没有坐视不理。
11月1日,中国商务部果断出手,宣布对符合条件的车企提供芯片出口豁免。短短几天时间,这一举措就大大缓解了车企的燃眉之急。
而安世中国也不甘示弱,立刻发布公告,表示他们现有的成品和在生产中的芯片库存,足够支撑客户的需求直到年底甚至更长时间。
中国的供应链快速稳定,这一举措也获得了全球车企的一致好评。不过,荷兰似乎并没有打算放过这次机会。
11月3日,安世(荷兰)又发了一封“不可抗力通知”,依旧把责任推给东莞工厂,称由于无法获得供应链监管权,导致无法保证交货。
大家都看得出来,荷兰这一波操作,明显是在转移焦点,根本不肯承担自己断供晶圆的责任。
荷兰能否通过扩建工厂“自救”?荷兰显然不想就此认输,他们开始想着扩建工厂来“弥补”损失。
比如,他们计划在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扩建封装工厂,并宣称一年后就能恢复供应。
然而,这个计划能否按时完成,谁也不好说。就算工厂建设得好,车规级芯片对技术和质量的要求极为严格,需要通过一系列认证,而这一过程至少要6到12个月。
更重要的是,这一年的空档期,已经让车企们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很多车企可能早已开始寻找新的、可靠的芯片供应商。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优势显而易见。安世中国本身不慌,因为他们有上海鼎泰、无锡新洁能、杭州士兰等多个国内供应商,能够提供充足的晶圆。
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内供应商的技术成熟,质量过硬,完全能够满足安世中国的生产需求。
相比之下,荷兰想通过外部合作或者扩建新厂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根本无从谈起。
回过头来看,荷兰的这一系列行为,显然不符合商业契约精神。
它们一方面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一方面又断供晶圆,试图通过“甩锅”和扩建工厂来弥补自己的失误。
而中国,凭借着强大的产业韧性和负责态度,迅速稳定了芯片供应链,保证了全球车企的生产。这种操作,不禁让人反思: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未来,究竟是由谁主导?
我们是否还能在这种“强人政治”的环境下,看到真正公平、公正、透明的合作?
不久前全球知名汽车品牌奥迪就曾表达过对芯片供应不稳定的担忧。
他们表示,在这场芯片荒中,虽然有很多合作伙伴提供了支持,但短期内也不得不考虑寻找替代供应商。
这样的局面,意味着车企们已经逐渐开始独立思考,寻找更多元的供应链合作方式。再来看另一家车企——宝马。
宝马在这一危机中及时转向了中国供应商,迅速在中国的市场找到了解决方案。
这也说明了,不仅仅是中国企业在应对危机时表现出色,其他车企也逐渐意识到,稳定的供应链来源必须更加多元化。
从这几家的经验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最终可能会呈现出更多“分散化”的趋势。
尤其是在面对类似芯片荒这样的突发事件时,企业会更加注重供应链的韧性,而非单一依赖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这对于全球车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无论荷兰如何调整策略,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凭借着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响应速度,已经在这场风波中稳住了局面。
而荷兰,若继续一意孤行,不仅难以恢复其市场份额,还可能失去全球车企的信任。
面对这样的局势,或许荷兰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而全球车企也要认识到:在未来的合作中,只有平等、公正、互利,才是长期可持续的道路。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