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卖得越多越不赚钱,华为高端卖得好平民车卖不动,俩车圈巨头都卡在自己的老路上。
比亚迪今年前三季度销量326万台,比去年多卖了50万台,可净利润反而少了18亿,卖车跟搬砖似的,越忙越亏。原因很简单,价格战打狠了,单车均价从2022年的17万跌到现在的12万,成本却涨了400亿,超过营收增速。

以前靠低价卖F3、秦PLUS赚了天下,现在想卖高端车,比如方程豹的豹5(图片|配置|询价)、豹8,堆了一堆技术和配置,结果豹5月销不到五千,豹8才一千出头,卖得最好的还是主打性价比的钛3、钛7。网上有人说比亚迪的高端化是“把钱花在配置上,没花在品牌认知上”,用户买方程豹,还是看“值不值这个价”,豹5比同级别车贵了5万,用户觉得“贵得没理由”,不如买钛3划算。
华为这边更有意思,鸿蒙智行43个月就卖了100万台,30万以上的高端车卖得比BBA好,可平民级的尚界上市10天只卖了2000台,智能溢价变成了平民市场的“拦路虎”。

尚界定在10-20万区间,本来想靠智驾和鸿蒙座舱抢市场,结果加了这些技术,车价比同级别贵了3万,普通家庭买个车,谁愿意多花这钱买“智能”?网上有人说华为是“带着高端的架子卖平民车”,高端用户买问界,愿意为智能多花10万,可平民用户买个15万的车,在意的是“能不能装下一家五口,油耗高不高,保养贵不贵”,多花3万买智驾,不如省下来给孩子报补习班。就像“穿西装去搬砖”,看着高级,实则不实用。

俩巨头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老经验解决不了新问题”。比亚迪靠低价起来,想丢了“性价比”的标签,可用户还是觉得“比亚迪就是便宜车”;华为靠技术起来,想赚平民的钱,可技术成本太高,平民用户不买账。就像农民种惯了小麦,想种葡萄,却没学会怎么搭架子;厨师做惯了大餐,想做快餐,却没学会怎么控成本。
比亚迪的方程豹,本来想做“高端越野”,结果卖得好的还是性价比车型;华为的尚界,本来想做“平民智能车”,结果卖不动因为太贵。俩巨头都在跟自己较劲,比亚迪想从“量的胜利”变成“质的胜利”,华为想从“高端的胜利”变成“全民的胜利”,路都不好走,但走过去了,就是另一片天。
比亚迪卖车赚的钱越来越少,华为卖平民车卖不动,俩车圈巨头的困境,其实是中国制造业的缩影——靠低价或技术赚了第一桶金,想升级的时候,却发现“品牌”和“用户认知”比技术更难搞。
就像“老房子装修”,表面上换了新家具,可骨子里还是老格局,得拆了重盖,才能住得舒服。比亚迪和华为的坎,都是自己给自己挖的。
比亚迪想变高端,却没改掉“性价比”的习惯;华为想变平民,却没放下“技术溢价”的架子。俩巨头都在跟自己较劲,赢了自己,才能赢下一个十年。
车圈的卷法变了,以前是“比谁更便宜”,现在是“比谁能搞定新用户”。比亚迪得让用户觉得“高端车值这个价”,华为得让平民用户觉得“智能车不贵”。俩巨头的路都不好走,但走过去了,就是另一个江湖。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