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销量突然反涨,电车车主的钱包先扛不住了
“电车省钱”这条金科玉律,第一次被加油站里的降价喇叭打成了伪命题。2025年国庆回来,不少人发现——油价五连跌、燃油车“一口价”杀到七折、4S店排队提车;而自家楼下的充电桩却悄悄涨了第三档电价,再加上保险续费单上多出的两千块“自燃附加险”,电车车主的钱包先发出哀嚎。于是,市场出现诡异一幕:被预言“濒危”的燃油车销量连续三个月同比正增长,9月渗透率重新逼近六成。这次反扑不是技术回光返照,而是一场“钱包投票”的临时起义。
一、油价对电价:省钱逻辑被“双向狙击”

去年宣传页上写得明白:每公里电车0.15元,油车0.65元。可2025年情况变了——国内成品油跟跌国际油价,92号油最低见6.3元/升;同时,20省市取消峰谷优惠并增设“超充服务费”,公共桩均价涨到1.8元/度,部分高速站点突破2.2元。一进一出,电车能源成本逼近0.35元/公里,优势被腰斩。更惨的是电池,碳酸锂价格虽回落,可车企把“终身质保”门槛从8年12万公里悄悄改成6年10万公里,一过线电池衰减18%,自费换包报价8万—12万,等于提前给二手车埋雷。燃油车那边,新推1.5T米勒循环发动机实测油耗降到5升/百公里,每公里成本仅0.4元,与电车几乎抹平,“越开越省”的神话瞬间塌房。
二、车价对残值:电车被“双向折旧”
价格战打到2025年,燃油车彻底“掀桌子”:别克君威从27万俯冲到10.69万,丰田bZ4X更打出“电车同价”旗号,合资B级燃油车与同级纯电裸价差不足1万元。购车门槛拉平,可残值曲线却背道而驰——三年车龄的燃油车还能卖原车价55%,而首批续航600公里的电车因电池技术迭代,二手价直接腰斩;不少车商甚至拒收15万公里以上的纯电,理由是“电池拆下来卖铁都不值运费”。一边是新车降价、一边是旧车贬值,电车车主被“双向折旧”夹在中间,资产缩水速度远超油车。
三、场景对情绪:长途焦虑被黄金周“公开处刑”
2025年中秋+国庆连放八天,高速充电量同比增50%,却同时创下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的纪录。社交平台上,“电车车主服务区过夜”冲上热搜;燃油车车主则靠“5分钟加满”继续日行千里。情绪是会传染的,节后第一周,燃油车订单暴涨38%,其中七成来自原本锁定电车的“摇摆群体”。他们并非否定电动化,而是不愿再为“不确定”买单——续航不确定、电价不确定、保险不确定,不如回到可控的加油站,哪怕油钱贵一点,也买个“不再折腾”。
四、政策对预期:补贴退坡、牌照褪色
2025年起,上海、北京相继取消纯电送牌,插电混与油车同池摇号;深圳虽仍绿牌,但开始对电车征收“道路养护附加费”,每公里0.12元,后台自动扣款。政策风向标一转,消费者立刻“看钱包说话”:前三季度,上海燃油车占比从28%反弹到44%,成为全国增幅最大的一线城市。当绿牌不再免费、当专用补贴归零,电车只剩“使用成本”一张底牌,可这张牌正被上涨的电价和下跌的油价反复撕扯。
五、钱包投票:一场“理性叛逆”
业内人士总爱把“趋势”挂嘴边,但趋势由一张张钞票堆成。2025年的钞票说:我不想再为技术理想交学费。于是出现如下场景——
90后程序员小张把Model 3订单改成凯迪拉克CT5,理由是“电池技术两年就淘汰,我先买辆2.0T开五年,等固态电池真落地再换”;
全职妈妈李姐把海豚退了,换成7万的经典轩逸,算账:“一年跑8000公里,油钱也就多花2000,可保险省3000、二手车多卖4万,怎么都划算”;
网约车司机老周更直接:“电车每天充电排队两小时,等于少跑10单,我换辆LNG(天然气)桑塔纳,气价3块,一公里3毛,还能在加气站吃口热饭。”
这些“理性叛逆”汇成销量曲线:8—10月燃油车三连涨,库存系数降到1.3,而电车库存却升至2.1,部分二线品牌开始强制员工“购车冲量”。
结语
电气化的大方向没有变,但“钱包中场休息”已经开始。当油价下跌、电价上涨、补贴退坡、保险加价、残值缩水同时击中消费痛点,燃油车用一次“回马枪”证明:技术可以谈理想,市场只谈成本。电车要赢回钱包,必须拿出更耐用的电池、更保值的承诺、更便宜的电,否则,这场突如其来的反涨,只会是燃油车漫长黄昏里的一次漂亮反击,而不是终局。毕竟,消费者可以热爱地球,但更会心疼银行卡——当账户余额与碳排放只能二选一时,大多数人会先把钱包扶起来,再谈环保。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