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燃油车十年税6万,电车一分不掏?“同权”之争吵翻全网
“30万买辆燃油车,光购置税就掏2.65万;换辆同价位电车,0元直接开走。”
2025年,这样的对比被顶上热搜后,“同权”之争瞬间炸锅——油车车主喊“被歧视”,电车车主说“早买早享受”,吃瓜群众则问:差距到底从哪来?今后会不会抹平?

---
一、10% vs 0%:差距写进法律
车型 购置税率 30万实缴税额
燃油车 10% ≈2.65万元
纯电车 免征 0元
政策依据:《车辆购置税法》第四条明确燃油车统一10%;财政部2025年公告对新能源车“减免政策延续”——今年底前继续免征,2026年起减半按5%征收。
也就是说,热搜里“十年6万”是把2.65万平摊到每年,再叠加车船税、环保税等附加费用得出的“粗略总账”;电车目前确实“一分购置税不掏”。
---
二、“最低计税价”兜底:想低开票也省不了
有人打“小算盘”:让4S店把30万车开成25万发票,税不就少了?
税务机关早就堵死这条路——每款车型都有“最低计税价”。发票价低于核定价,仍按核定价×10%收税。
举例:
- 官方核定最低计税价28万元→税2.48万元
- 发票低开25万元→依旧按2.48万元征收
于是“30万级”燃油车想压到2万以下购置税,基本没戏。
---
三、车主“同权”三问——油车阵营的槽点
1. 路权相同,税负不同——“都是四个轱辘,凭啥我多交2万多?”
2. 环保贡献被忽视——“国6B排放比十年前的老电车还干净,却要给电车交‘环保税’?”
3. 残值反向歧视——“同价位电车二手打五折,却继续享受免税;我油车保值,反而年年交车船税。”
---
四、电车“零税”逻辑——政策层的算盘
1. 产业换道:新能源车仍是“战略新兴产业”,减税=招商引资;
2. 能源安全:原油70%靠进口,电可就地消纳风光水;
3. 使用阶段补位:电车有充电服务费、电力附加费、电池回收基金,“隐性税”后置;
4. 2026年减半到5%,优惠逐年退坡,已给出“缓冲台阶”。
---
五、地方“加码”——差异从中央卷到地方
- 海南:电车免“交通附加费”2.5万,油车按排量阶梯再交1.0–2.2万;
- 上海:送电车绿牌省9万拍牌费,油车仍需竞拍;
- 北京:电车单独摇号,油车摇号命中率1:10;
- 重庆/合肥:电车再补2000–3000元电费红包,油车什么都没有。
于是“国家税+地方权”双重落差,让30万档燃油车的实际落地成本比电车高出3–11万元不等。
---
六、未来走向——“同权”会到来,但分阶段
1. 2026–2027:电车购置税降到5%,差距先收窄一半;
2. 2028–2030:若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优惠大概率按排量/电耗分级,低能耗继续减,大电池豪华电车也要交税;
3. 碳交易时代:排量税→碳排放税,油电统一按“克/公里”计税,真正实现“排多少、交多少”。
---
七、给买家的现实建议
- 油车用户:别把“多交2万”当末日,优惠末期电车涨价、保险更贵、二手折损大,总成本未必更低;
- 电车用户:免税不是永远,购车先算“全生命周期”——保值、保险、电池更换;
- 观望用户:若在意“同权”,2026年优惠退坡窗口是最佳对比期,届时油电价差将回归市场定价。
---
结语
“同权”不是简单地把税率拉平,而是让“排碳成本”与“能源安全价值”对等。
短期看,电车免税是政策红利;长期看,碳税、能源附加费、电池回收成本都会把差距填回来。
所以,别再纠结“谁占谁便宜”——占的是时代红利,便宜的是先上车的人。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