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亿储能大单找三星,特斯拉喊“去中国化”:真能说走就走?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0 15:26:05 阅读量:1557

停在充电桩旁的白色特斯拉,车标反光里藏着一笔刚谈妥的大生意——和韩国三星SDI敲定的储能电池订单,金额超148亿元。可伴随这笔单子的,还有特斯拉CFO的一句话:“受美国关税影响,正寻求中国以外的供应商”,直白地把“供应链去中国化”摆上了台面。

但这话刚传出来,行业里先泛起了嘀咕:特斯拉和国内供应链绑得这么深,真能说绕开就绕开?

先看这单生意的定位:是储能电池,不是汽车动力电池——但哪怕是储能领域,国内产业链的“渗透度”也早超出了“供应商”的范畴。从锂矿提炼到电池电芯生产,从Pack组装到配套设备供应,国内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储能电池产业链:比如某头部企业能把储能电池的成本压到每度电低于1000元,这是不少海外厂商暂时够不到的价格优势;更别说从下单到交付的响应速度,国内供应链能做到“按周排产”,而海外厂商往往要等上月。

148亿储能大单找三星,特斯拉喊“去中国化”:真能说走就走?-1

特斯拉之前在储能领域的供应,也一直依赖国内企业——毕竟成本低、产能足,能跟上它全球扩张的节奏。现在突然转向三星SDI,表面是“避关税”,实际要面对的麻烦不少:三星SDI的储能电池产能,目前还没完全跟上大规模订单的需求;而且它的供应链配套不如国内完善,成本大概率比国内供应商高15%-20%,这笔账算下来,特斯拉的储能业务利润空间会被直接压缩。

更别说特斯拉和国内供应链的绑定,早就不止“买货”那么简单。就拿上海工厂来说,从汽车零部件到物流配套,超90%的供应商都来自国内;哪怕是储能业务,国内的储能电站集成商、运维服务商,也是特斯拉全球项目里的核心合作伙伴。这种“从生产到服务”的全链条绑定,不是换一两个供应商就能彻底切割的。

有行业分析师直接点破:“特斯拉喊‘去中国化’,更像应对美国关税政策的‘表面动作’。真要彻底绕开国内供应链,要么承担更高的成本,要么接受更慢的交付节奏——这对靠‘低成本+高周转’跑起来的特斯拉来说,根本不划算。”

哪怕只看储能这单,也藏着“留后路”的痕迹:三星SDI的订单是补充供应,不是替代国内厂商。毕竟国内储能市场是特斯拉的重要增量,要是彻底切断国内供应,它连国内的储能项目交付都可能受影响。

说到底,特斯拉的“去中国化”,更像在政策压力下的“平衡术”——既想避开关税风险,又舍不得国内供应链的成本和效率优势。而国内产业链真正该在意的,不是“谁喊了口号”,而是怎么把现有的成本、配套优势,变成“不可替代的壁垒”:比如在储能电池的技术迭代上跑得更快,在全球化布局里提前卡位海外产能,让“绑定”变成双向的“离不开”。

你觉得特斯拉这波“去中国化”是真操作还是喊口号?国内供应链该怎么巩固自己的优势?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