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那咱们就来聊聊何小鹏最近那个挺火的判断——他说十年后,中国汽车市场可能就是“5强+Others”的格局了。
这话其实挺有意思的。我作为一个去年刚换了小鹏G9的车主,对这话感触还挺深的。当时选车,从特斯拉Model Y看到理想L7,再看到蔚来ES6,最后为啥定了G9?说白了,就是觉得小鹏在“智能”这根弦上,弹得最对我的路子。何小鹏敢这么预测,底气恐怕也在这——未来能活下来并且活好的,一定是在核心技术上“拿捏得死死的”那几家。

(一)格局预判:为何是“5强”与“Others”?
何小鹏这个“5强和Others”的说法,听起来有点残酷,但细想很现实。咱们回头看十年前的家电市场、手机市场,是不是也经历过这么一个从“百花齐放”到“几枝独秀”的过程?

汽车行业,尤其是电动车,现在正处在烧钱最狠、技术迭代最快的“战国时代”。最后能留在牌桌上的,光有情怀不行,光会营销也不行。得有几样真本事:
核心技术得硬:比如智能驾驶、三电系统、整车架构。像我买的这台G9,它的XNGP智能辅助驾驶,在城区复杂路况下的表现,确实比我之前试过的其他车要“更像老司机”。这种体验上的代差,一旦形成,就很难被追上。成本控制得住:规模上不来,成本就下不去。价格下不去,在这么卷的市场里就很难有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都要拼命冲销量。品牌立得住:品牌不仅仅是知名度,更是一种信任感。用户相信你能长期存在,能持续提供服务,才敢买你的车。所以,未来的“5强”,大概率是在技术、规模、品牌这三个维度上都做到顶尖的品牌。至于“Others”,未必都会消失,但可能会被挤压到一些非常细分的市场,或者成为大厂的代工厂,生存状态会完全不同。

(二)关于“兄弟的公司”与有序竞争
何小鹏说希望剩下的五是“兄弟的公司”,这话听着有点理想主义,但也反映了一种期待。现在的竞争太同质化了,很多时候是“内卷”而不是“创新”。
如果头部几家能形成一种“有序竞争”,在标准、基建上合作,在产品、体验上竞争,那对整个行业和消费者都是好事。就像手机圈,安卓阵营有共同的联盟,但各家手机又各有特色。我理解何小鹏希望的,可能就是这种状态。毕竟把市场蛋糕做大,比在存量市场里你死我活要强得多。
(三)他看好小米的逻辑
他提到自己2017年就认为小米适合造车,这点我特别能理解。小米最强的不是它的手机,而是它那一套生态链打法、它的用户运营能力和它的品牌势能。
造智能汽车,越来越像造一个“四个轮子的智能终端”。小米庞大的生态产品用户,都是它汽车的潜在客户。这种生态协同的威力,一旦发挥出来,会非常可怕。我身边就有不少“米粉”在等着小米的车,这种用户粘性,是很多新势力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结语:
作为一个亲身体验了当下智能电动车的车主,我对何小鹏的判断是认同的。十年后,我们回顾今天,可能会发现他说的“5强”格局早已显现雏形。
这场淘汰赛会很残酷,但最终胜出的,一定是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理解用户需求、并且有足够韧性的企业。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好事——更极致的产品、更贴心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都会在这场“良币驱逐劣币”的进程中到来。
至于哪五家能最终胜出?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个靠PPT和概念就能融到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刚刚开始。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