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不少人会先想到它的加速性能、智能座舱或是科技感满满的外观设计,作为小米进军汽车领域的重磅产品,它确实用诸多“黑科技”赚足了眼球。但对真正提车的车主来说,比加速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或许是那块16.1英寸3K曲面大屏——不是因为它的显示效果有多惊艳,而是指尖一碰就满屏指纹的“存在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清洁操作”。
从发布会雷军亲自演示的“屏幕清洁模式”,到生态链迅速跟进的专属清洁套装,再到车主群里热议的“防指纹钢化膜推荐”,小米SU7仿佛把“屏幕洁净”做成了继“加速”之后的又一个“核心亮点”。只是这份“亮点”背后,藏着多少车主不得不面对的“擦屏日常”,恐怕只有用过的人才懂。

看似“贴心”,实则为指纹灾难兜底
小米SU7那块16.1英寸3K曲面大屏,号称搭载1024级动态调光,可车主上手最先发现的,是指尖划过就留下满屏指纹的“硬伤”。美其名曰“屏幕清洁模式”,本质不过是为了掩盖屏幕疏油层拉胯的短板——毕竟要是屏幕本身不容易脏,谁需要专门喊小爱同学开启“休眠防护”来擦屏?

雷军在演示里提自己有洁癖,与其说是共情车主,不如说是精准踩中了产品缺陷:等红灯时瞥见满屏油光,还得特意语音唤醒功能才能擦,这哪是“即时治愈”?分明是开车途中多出来的麻烦事。要是其他车型屏幕没这么容易脏,恐怕根本不需要这种“补救式设计”。
生态链“精致”套装,不过是收割额外消费
所谓“专为SU7设计的防指纹清洁套装”,零酒精配方、纳米涂层号称降低75%疏油层磨损,听着高端,实则是让车主为产品缺陷买单。普通车型屏幕擦一两次就能保持干净,SU7却要靠专门套装“做SPA”,本质就是屏幕本身抗脏性差,才催生了这些“刚需”配件。

更别说两百元一张的钢化膜,9H硬度、纳米疏油层、防蓝光抗反光,功能堆得再满,也掩盖不了核心问题:要是原厂屏幕足够耐用、不易沾指纹,谁会愿意额外花钱贴膜?车主说“贴完不用抓狂”,潜台词明明是“不贴膜根本没法用”,这哪是“保护自由”,分明是被迫消费。
细节“巧思”,反人类设计的遮羞布
清洁模式退出要“长按3秒”,结果刚擦干净的屏幕,按的时候又会留下新指纹——这哪是什么“互动设计”,就是妥妥的反人类操作。反复擦拭不是“深化对爱车的感情”,而是被不合理设计折腾得没脾气。要是设计时多考虑一点实用性,何至于让车主陷入“擦干净-按脏-再擦”的死循环?
还有人吹“高速上即时清洁的安心感”,简直是本末倒置:正常车型在高速上,屏幕不会因为几个指纹就影响使用,只有SU7因为屏幕太容易脏、反光严重,才需要在开车时急着擦。这种“随时能擦”的自由,本质是“随时都得擦”的无奈,偏偏被包装成高端出行的象征。
把缺陷当卖点的“仪式感”骗局
从语音清洁模式到生态链配件,小米SU7这套“屏幕洁净解决方案”,说白了就是把产品缺陷包装成“仪式感”。一块屏幕需要车主额外投入时间、花钱买配件来维护,不是“拥有车的灵魂”,而是为品牌的设计短板买单。把“擦屏幕”当成核心卖点让雷军亲自演示,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把用户的麻烦,硬凹成了高端的噱头。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