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最近被很多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小米的车子一直在路上进行测试,雷军提到过,小米公司投入了1391辆测试车,累计跑了2150万公里的路程,这个数字听起来挺大的,但都是实际跑出来的结果,冬天去黑河那边经受寒冷考验,夏天又到吐鲁番接受高温挑战,还上高原跑到海拔5100米的地方,这些测试车不是摆在那里看的,而是提前帮用户发现问题、排除隐患的。
别的汽车公司测试完车辆就上市销售,小米公司的做法不同,小米公司在卖出汽车后还在继续测试,用户在驾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充电桩无法匹配、温度变化导致零件发出响声,小米公司都会记录下来,再安排车辆重新进行测试,这不是为了提升使用感受,而是避免用户在未来遇到更大麻烦,小米公司不满足于仅仅达到国家标准,还要找出那些标准里没有写明的潜在问题。
有人计算过成本,一台测试车每年花费三十万元,小米公司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四亿元资金,现在电动汽车行业都在比拼价格和交付速度,小米团队却放慢节奏,为排查底盘异响问题在同一条山路反复测试三个月,这种操作不是在降低效率,是在主动控制开发节奏,提前发现潜在风险。
雷军每年都亲自参与测试,在零下三十度的车里等待系统重启,在五十度高温下观察电池报警,这些事无法外包给别人,也不能依赖数据模拟,雷军不是故意表演,而是真心相信技术需要人亲手接触才能发现问题,当大家都在追求轻资产运营时,雷军反而选择投入重资产。

很多人只关注芯片、电池和自动驾驶这些大方面,但真正影响日常用车的其实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比如车窗除雾功能是否及时有效,无线充电会不会频繁断开连接,雨刷有没有误判天气情况自动启动,小米公司的做法是,用户还没提出需求就先替用户考虑周全,他们不依赖客服反馈问题,而是主动模拟使用场景找出隐患并提前解决。
如今各个企业都在竞争AR-HUD和智能座舱技术,小米汽车却坚持为除雾算法多测试上万公里路程,这种做法看似不够聪明,但实际使用过小米汽车的用户都清楚,有些细节问题无法仅靠软件升级解决,必须通过实车路测才能完善,用户也许不会直接表达感谢,可车辆运行顺畅本身就是对小米汽车最好的肯定。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