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动驾驶在欧洲杀疯了——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20 04:53:55 阅读量:7001

全球自动驾驶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欧洲大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萝卜快跑这些中国公司,不再局限于国内比拼,纷纷把测试车开到了柏林、慕尼黑、巴黎这些欧洲大城市,要把这里变成下一轮技术竞争的主战场。

一开始,这些中国企业只是想在国内超越 Waymo、Cruise 这些美国巨头,没想到现在竟变成了跨国界的比拼 —— 抢市场影响力、争数据谁说了算,还顺带撬动地缘政治的筹码,玩法彻底升级了!

为啥偏偏选欧洲?机遇和刚需都占了

中国企业扎堆欧洲,其实是 “两头凑”:一方面,美国对中国 AI 和数据技术卡了好几年脖子,欧洲虽然各地监管不一样,但整体对创新还算友好;另一方面,欧盟早就定下目标,2030 年要让自动驾驶大规模上路,汉堡、巴黎这些城市还专门修了智能驾驶专用道,简直是 “现成的试验场”。

中国自动驾驶在欧洲杀疯了——-1

更关键的是,欧洲有奔驰、宝马、大众这些汽车巨头,跟它们合作不仅能拿到技术资源,还能参与制定未来的出行规则。想想看,把中国的自动驾驶系统装到欧洲汽车里,以后数据怎么处理、安全标准怎么定、AI 该守什么规矩,中国都能有话语权 —— 这种影响力,可比修桥铺路的基建项目更巧妙。

现在合作已经落地:文远知行和博世联手搞出了一套 “一步到位” 的驾驶辅助系统,把感知和决策揉成一个流程;百度更直接,跟 Lyft 合作,计划 2026 年前在德国、英国开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Lyft 管运营,百度出技术和车辆。中国企业就这么靠着 “技术 + 合作”,硬生生挤进了欧洲的出行圈。

特斯拉遇劲敌,中国电动车杀疯了

中国企业这波操作,也让欧洲市场的竞争变天了 —— 特斯拉这位曾经的 “行业标杆”,现在日子不好过。2025 年 7 月,特斯拉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同比大降四成,还连跌了七个月,反观比亚迪,销量直接暴涨 225%,单月卖了 13503 辆,反超特斯拉的 8837 辆。

现在中国品牌在欧洲电动车市场的份额已经冲到了 5%,创下纪录!为啥能逆袭?特斯拉的问题很明显:成本高、车型老,还跟不上欧洲的新规;而比亚迪、蔚来、小鹏这些中国品牌,车子又便宜、又符合欧洲标准,还能灵活调整,自然受欢迎。

更核心的是打法不一样:特斯拉走的是 “自己说了算” 的垂直整合路线,啥都自己搞;中国企业则是 “抱团取暖”,跟欧洲供应商合作,讲究互相适配。这一下,全球科技力量悄悄反转了 —— 中国不再是 “模仿者”,反而在规则制定、适应能力上跟西方掰手腕。

合作背后有顾虑,数据安全成关键

不过欧洲对中国企业的到来,也是喜忧参半。布鲁塞尔的官员们一边想赚合作的钱,一边又担心国家安全,就像当初面对华为 5G 一样纠结。

问题的核心在数据:自动驾驶车装了高分辨率传感器,一不小心就会拍到能识别个人信息的画面,这些数据到底该存在哪、谁说了算?这可不是小事,关乎 “数据主权”。

欧洲也在想办法应对,出台了《欧盟晶片法》《人工智能法》,既想保住自己的技术主动权,又不想把市场关死。而中国企业也在 “入乡随俗”:文远知行在法兰克福设了合规办公室,承诺欧洲用户的数据都存在当地;百度专门给欧洲做了符合 AI 透明度规则的软件版本。这种 “接地气” 的操作,成了中国科技外交的新套路。

对欧洲车企来说,合作也是把 “双刃剑”:一方面能快速用上中国在广州、深圳验证过的成熟技术;另一方面又怕像依赖中国电动车电池那样,以后离不开中国的 AI 系统,心里直打鼓。

从造车子到定规矩,中国的战略升级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的大战略:不再只靠制造业赚钱,而是要争夺技术规则的制定权。眼看美国对中国 AI 芯片层层加码,北京转而通过民用技术扩大影响力,把商业和战略绑在一起。

中国企业走进欧洲,不只是卖车,更是输出一套 “治理逻辑”—— 数据该怎么收集、存储、处理,都有自己的玩法。这种模式在国内的智慧城市、电动车平台上已经跑通了,现在正通过合作悄悄嵌入欧洲的数码基础设施。

简单说,中国不再是 “卖产品”,而是 “卖标准”。这种 “互相依存但有规矩” 的模式,跟欧洲碎片化的监管形成了对比,反而有了独特优势。而欧洲之所以愿意接受,也是没办法:汽车需求停滞不前,排放法规又越来越严,自动驾驶成了重振产业、减少碳排放的救命稻草,中国现成的技术方案,刚好能解燃眉之急。

未来的博弈:数据和规则的较量

但欧洲也没坐以待毙,已经在讨论针对自动驾驶的跨境数据协议,还想跟美、日、韩一起制定联合标准。要是真实施了,中国企业可能拿不到实时出行数据 —— 这可是自动驾驶的 “命脉”,以后 AI 训练只能在欧洲本地搞,话语权可能会受影响。

而中国企业也在加码:零跑汽车计划 2026 年前在欧洲推出智能驾驶服务,上汽的智己汽车已经在法国、荷兰开始了L2 + 级自动驾驶测试。一场围绕数据、算法、规则的博弈,还在继续。

现在的欧洲道路,早就不只是开车的地方了,成了中美欧比拼 AI 治理、技术创新、数码主权的试验场。欧洲能不能既用上中国的技术,又保住自己的战略主动权?这场较量的结果,不仅会决定谁造未来的汽车,更会决定谁写驾驶的算法、定行业的规矩,影响整个 21 世纪的出行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