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吉利银河A7还小一圈的车,却被奔驰卖出了“天价”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0-17 11:47:47 阅读量:5791

11 月 5 日,全新北京奔驰 CLA EV 正式上市,常规车型给出 24.9 万 - 28.56 万元的指导价,冠军限量版更是逼近 30 万元,这样的定价刚公布就引发不少消费者争议。

横向对比不难发现,同属豪华品牌阵营的奥迪 E5,起售价仅 23 万出头,奔驰 CLA EV 的入门价直接比它高了 1.7 万元,顶配价格差距更大;再看尺寸,奔驰 CLA EV 虽定位纯电动紧凑型车,轴距也比海外版加长了 40 毫米,但和起价仅 10.48 万的比亚迪秦 L 处于同一尺寸级别。要知道,比亚迪秦 L 顶配也就 13 万左右,还能提供 545 公里续航和基础智能配置,而奔驰 CLA EV 的价格几乎是它的两倍。

比吉利银河A7还小一圈的车,却被奔驰卖出了“天价”-1

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尺寸相近的情况下,要多花十多万为奔驰的品牌溢价买单,显然难以接受。即便官方推出限时 3 万元优惠,让入门价降至 21.9 万,但对比竞品,“定价虚高” 的标签依旧没能摆脱。

配置短板明显,实用功能缺失

这款车唯一能拿出手的亮点,就是 CLTC 标准下 866 公里的超长续航,官方实测 120km/h 高速巡航时,仍能跑 572 公里,电耗低至 10.9kWh/100km,再加上 800V 高压架构、320kW 快充和两挡变速箱,在续航和补能效率上确实有优势。

比吉利银河A7还小一圈的车,却被奔驰卖出了“天价”-2

可配置上的缺陷同样突出。当下同价位的纯电车中,对外放电、哨兵模式、透明底盘早已是常见的基础功能,但奔驰 CLA EV 全系都没配备。更让消费者不满的是,宣传中提到的 “双向充电”,并非大家熟悉的 “对外放电”(比如露营供电),实际能用的场景很少。

智能配置方面, 系统搭配相关模型虽有看点,但城区领航辅助只在中高配车型上标配,基础款想拥有还得额外加钱;反观同价位的小米 SU7,入门版就自带全场景 NOA。这种只在核心技术上投入,却在基础实用配置上 “抠门” 的做法,完全看不出奔驰的诚意。

竞品强势围堵,市场空间被挤压

比吉利银河A7还小一圈的车,却被奔驰卖出了“天价”-3

如今的 20-30 万纯电市场,奔驰 CLA EV 正面临豪华阵营与性价比阵营的双重夹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豪华阵营里,特斯拉 Model 3 起价 23.19 万,虽然续航只有 713 公里,但 FSD 辅助驾驶、哨兵模式等配置更全面,品牌影响力也更强;奥迪 E5 以 23 万出头的价格,凭借更均衡的配置,在入门豪华纯电市场已经占据不少份额。

性价比阵营的竞争更激烈。小米 SU7 起价 21.59 万,不仅有 800 公里续航,10 分钟快充还能补能 510 公里,全场景 NOA 更是入门就有,配置诚意远超奔驰;比亚迪秦 L 主打 10-14 万价格带,靠着高性价比成了家庭用户的热门选择,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基本不会考虑奔驰 CLA EV。

现在的纯电消费者,早已不盲目为品牌 Logo 买单,更看重 “续航、配置、价格” 的综合性价比。奔驰 CLA EV 的 866 公里续航虽亮眼,但 1-3 万的价格劣势,再加上实用配置的缺失,很难吸引到主流消费者,毕竟多数人日常通勤用不上超长续航,反而更需要对外放电、哨兵模式这些高频使用的功能。

市场前景黯淡,小众需求难撑大局

全新奔驰 CLA EV 并非完全没市场,只是受众范围极窄,大概率只能吸引两类人:一类是奔驰的忠实粉丝,愿意为品牌情怀和能效技术支付高价;另一类是有频繁城际通勤需求,对续航要求极高,且不在乎智能配置的用户。

但数据不会说谎,在 20-30 万纯电市场中,70% 的消费者更看重配置丰富度和性价比,只有 15% 的用户会把续航当作首要考量因素。奔驰 CLA EV 的定价和配置策略,刚好瞄准了这 15% 的小众市场,想重现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几乎不可能。

这款车的推出,也暴露了德系传统豪华品牌的 “傲慢”:它们还想用 “核心技术 + 品牌溢价” 的老办法,应对中国纯电市场的 “配置内卷”。可时代早就变了,国产车型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全面的产品力,消费者没必要再为 “德系豪华” 的执念买单。

最后,不可否认,866 公里续航是奔驰 CLA EV 的最大优势,但仅靠这一点,根本救不了它的市场困境。在 20-30 万纯电市场,“无明显短板” 才是立足的关键。

如果奔驰想在纯电时代稳住阵脚,就必须放下身段:要么降低定价,拉近与竞品的价格差距;要么补齐实用配置,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否则,这款技术有亮点但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车型,最终只会沦为小众选择,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