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是车企打架,其实是技术路线在厮杀
2025年,买车这事儿越来越像选阵营。有人冲着“华为智驾”买了问界M9,有人坚持小鹏XNGP的“无图上车”,还有人看不见的角落,Momenta早已悄悄绑了30多家车企,连奔驰都在用它的算法。消费者在体验城市NOA时只管调侃“谁更聪明”,可圈内人心里明白,这不是几款车型在比拼,而是一场正在重塑全球智驾格局的“路线之争”——而中国,正在成为这场战争的主战场。
谁在跑得快?华为把“懒人包”送上赛道在这场比赛里,华为选了最直接的方式:你不会做,我来包,直接开走。ADS系统从硬件到软件一条龙,全栈交付,车企拿来即用,像点了一份外卖,连调料包都配好了。阿维塔、极狐、问界全都用,连比亚迪和奥迪也开始试水。对那些智驾起步晚、研发队伍不完整的厂商来说,华为的确像个“技术便利店”。
它的强项在于“快”。城市NOA和自动泊车直接落地,车企省开发,消费者能体验。不用等,不用烧钱,智驾功能上线速度几乎是行业最快。但问题也来了:你吃的是华为配的菜,味道能有多大区别?问界M9和极狐阿尔法S的智驾表现几乎一模一样,连反应逻辑都像“复制粘贴”。车企想做点不一样的,就得等华为改菜单。
华为模式像是“智能驾驶的共享单车”:快、方便、统一。但也注定了它的上限——你跑得快,不一定能跑得远。

相较之下,Momenta更像是那个幕后操盘手。不出风头,也不上广告,结果一看市场份额,竟然悄悄吃掉六成。它的逻辑和华为完全不同:不包全家桶,而是搭平台、供算法。车企可以在Momenta的底座上加料,比如奔驰优化了高速变道,宝马改进了城市识别,全都在自己品牌风格内完成。
这种“我借你工具,你保留灵魂”的合作方式,特别受外资品牌欢迎。奔驰、大众、丰田纷纷上车,国内吉利、上汽、比亚迪也没落下。Momenta像是智能驾驶界的“安卓系统”:你可以定制界面,改交互逻辑,但底层是统一的。这种开放式合作,让它能迅速拓展合作面,同时也获得了最广泛的路况数据。
而这些数据,正是它的护城河。拥有从一线城市到三线乡镇的真实驾驶行为,Momenta训练出的算法比行业平均高出15%的通过率,这种“算法肌肉”不是砸钱就练得出来的。它的智驾更像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Momenta的胜利,不靠广告语,而靠实打实的数据和车企的信任。
谁在咬牙前进?自研派赌的是未来的“话语权”如果说华为是“快餐店”,Momenta是“联合厨房”,那蔚来、小鹏、理想这些自研派,就是自己从种菜开始搞的“农场餐厅”。他们坚持全链条自研,从芯片、算法到数据闭环全都自己来。听起来很酷,但代价也够呛。
小鹏一年研发花掉80亿,零跑为了做自研芯片差点断粮。蔚来靠四颗Orin芯片堆算力,小米刚起步也在砸钱。投入大,周期长,适配面还窄,初期体验也难免磕磕绊绊。但这帮人没打算走捷径。他们要的是“技术自主权”,要的是在L3、L4时代不被谁掐住脖子。
更重要的是,自研派跑的是差异化路线。小鹏搞“无图智驾”,理想设计“亲子模式”,蔚来做“全感知融合”,这些都是别人给不了的功能。你可以说他们慢,但没人能否认,他们的系统更贴近用户需求。
在未来法规开放、智驾升级的关键节点,自研派或许才是那批“最后笑的人”。
不是谁赢了,而是谁在决定方向三种打法,不同路径,但目标一致:让车更聪明。这不是谁取代谁的战斗,而是中国智能驾驶在全球赛道上合力突围的过程。技术路线的多样化,正是产业成熟的表现。真正的赢家,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能走得最远、带更多人一起走的那一个。这场“三国杀”,打的从不是输赢,而是方向。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