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大幅下降58%,中国汽车为何被俄罗斯“抛弃”了?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8 13:06:23 阅读量:1283

这几年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非常受欢迎,销量也大幅增长,市占率也大幅飙升。

然而从2025年前9个月的数据表现来看,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好像被西伯利亚冷空气突然冻结了一样,销量迅速下滑。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销量大幅下降58%。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乘联分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前9个月,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35.77万辆,同比下滑58%,俄罗斯市场也从我国汽车出口第一大市场掉到了第三大市场。

看到这个数据的第一眼,我相信很多中国网友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这个数据跟前几年对比反差太大了。

销量大幅下降58%,中国汽车为何被俄罗斯“抛弃”了?-1

最近几年时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崛起,很多中国品牌都纷纷出海,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空间,其中俄罗斯就成为很多中国汽车厂家主要出口的目的地之一。

在2022年之前,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市占率基本上都低于10%。

但是从2022年俄乌冲突发生之后,欧美日韩的一些汽车纷纷退出俄罗斯市场,这给了中国汽车品牌很大的机会,中国汽车厂家也狠狠地把握了这个非常好的机会,顺势进入俄罗斯市场。

销量大幅下降58%,中国汽车为何被俄罗斯“抛弃”了?-2

2022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汽车约16万辆,占俄罗斯汽车进口份额迅速升至19.5%。

2023年中国汽车继续狂飙,全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汽车约91万辆,同比暴增459%,中国也成了俄罗斯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国,市占率超过50%,俄罗斯也成为中国汽车出口最大的目的地。

销量大幅下降58%,中国汽车为何被俄罗斯“抛弃”了?-3

2024年虽然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市场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2024年全年出口量仍然达116万辆,俄罗斯市场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比重达到18%以上。

按照这种走势,未来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影响力应该还会进一步上升。

毕竟中国汽车在出口的俄罗斯市场上还是拥有自己很多优势的。

其中最大的优势是价格。

从最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市场价格从9万到50万之间都有分布,整体价格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但即便这些价格相对低廉,对于中国汽车厂家来说,仍然要比国内赚钱很多,2023年期间,在俄罗斯市场售卖一辆车的利润空间在几万到10万不等,这个利润要远超国内每辆车几千块钱甚至几百块钱的利润。

正因为有利可图,所以这两年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市场也非常积极。

除了价格优势之外,中国汽车在颜值、智能化方面也深得俄罗斯一些年轻人的欢迎。

这几年中国汽车可以说是“内外兼修”,单纯从外观设计来看,设计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潮流,很符合年轻人的胃口。

另外,中国汽车最擅长的就是智能化,不少出口汽车都配备了智能座舱,甚至自动泊车等一些功能,这些新鲜的玩意在俄罗斯相对来说是比较罕见的,这也成为中国汽车最关键的卖点之一。

凭借着这些独特的优势,这几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如入无人之境,销量迅猛增长。

根据汽车行业分析机构AUTOSTAT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自2019年至2025年1月1日,俄罗斯共签订了4302份汽车经销商合同,其中有62%为中国汽车品牌合同。

巅峰时期,在俄罗斯销量最好的10款车当中,中国品牌能够占到六七席。

但谁也想不到,2025年1到9月份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市场会出现高达58%的降幅。

按照这个降幅来推算,不排除明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市场份额还会进一步下降,最终有可能回到几年前的水平。

为什么中国汽车在俄罗斯销量会大幅下跌?

前年刚暴增400%以上,今年前9个月又暴跌58%,这种销量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让人头晕目眩,完全看不懂。

那为何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突然遇冷呢?为何被他们“抛弃”了?

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说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俄罗斯报废税的影响。

今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突然大幅下跌,最直接、最核心的一个原因就是俄罗斯征收汽车报废税。

从2024年10月1日开始,俄罗斯将新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提高了70%~85%。

其中二手车的报废税率是最高的,对于发动机排量2~3升,车龄超过3年的汽车,其报废税直接从13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11.4万元)飙升至237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0.8万元),涨幅近83%;有可能这个报废税都快赶上新车的价格了,这个对汽车销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报废税大幅提升之后,俄罗斯很多消费者都处于观望的状态,很多车商也处于观望的状态,大家都不敢进口大量的汽车,比如有些车商去年签订了大量的订单,但今年的交付比例可能只有10%不到。

第二,俄罗斯提高了汽车进口关税。

除了报废税之外,自2025年1月1日起,俄联邦海关署将进口汽车的关税系数调整为20%~38%。

受此影响,自中国进口汽车的清关费用增长1067卢布(94元人民币)至30000卢布(2600元人民币)不等。

随着这些关税的增加,对应的中国出口到俄罗斯市场的汽车价格也会相应地上涨,这势必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第三,俄罗斯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几年因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国内的通货膨胀一直处于高位状态,今年1月份到10月份俄罗斯的CPI一直处于8%~10%之间。

通货膨胀持续处于高位,这无形当中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这也导致很多消费者更加精打细算。

除此之外,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俄罗斯基准利率也长期维持在高位,目前他们的央行基准利率仍然达到16.5%,对应的他们的各类贷款利率也非常高昂,比如,目前汽车贷款的年化利率仍然高达30%左右。

如此高昂的利率无疑增加了消费者购车成本,这也打击了很多消费者的积极性。

第四,德日韩车企随时可能回归。

这几年中国汽车之所以能够在俄罗斯市场混得风生水起,很大一个原因是德国、日本以及韩国汽车企业的退出。

但如今随着俄乌冲突逐渐走向缓和,现在包括德国以及日本、韩国的车企正在考虑重返俄罗斯的可能性。

比如韩国的起亚、现代已经率先在俄罗斯注册新商标,大众则通过技术迂回渠道重新建立销售网络,日本品牌也通过二手车形式源源不断地输入市场。

考虑到未来德日韩车企有可能重返俄罗斯市场,现在有很多俄罗斯消费者都处于持币观望的状态,尤其是对那些准备换车的车主,他们更倾向于等到未来入手德日韩的品牌,这种观望态度无疑会对中国车企产生一定的影响。

受以上四方面的影响,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大幅下降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

当然从长远来看,真正阻碍中国汽车出口的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影响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销售的因素,但这些终究都只是外在因素,对俄罗斯来说,如果他们要购买进口汽车,中国同样也是他们潜在的选择。

但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俄罗斯消费者宁愿等德日韩车企重新进入俄罗斯市场,也不愿意购买中国汽车呢?

其实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随着中国汽车在俄罗斯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一些故障率以及问题也开始接踵而至。

比如在今年年初,俄罗斯Lamark公司曾经排出一份汽车腐蚀排行榜,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排在前列的大多数都是中国品牌。

对于这种排行榜,有些中国车企怒斥胡说八道,认为他们严重背离事实,但从俄罗斯国内反馈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家对中国汽车质量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

比如在今年2月份,俄罗斯工贸部部长阿里汉诺夫就曾表示,俄工贸部发现三个中国品牌的卡车存在严重缺陷,需要对这些车辆进行更严格的认证和检查。

另外俄罗斯出租车司机协会主席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品牌的出租车在高负荷使用下远不如日本或韩国造车耐用。

这说明目前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已经开始遭受质疑。

虽然这几年中国汽车凭借超高的性价比,以及亮眼的外观,还有智能化“独门绝技”占领了俄罗斯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但在销量暴增的同时,质量是否跟上?是否符合俄罗斯消费者的需求?这些问题往往是被一些汽车厂家给忽略了。

甚至有些汽车厂家为了追求规模的增长,通过价格战的方式占领市场,然后在产品质量上偷工减料,这无疑是一种慢性的自杀,就像当年中国汽车出口到东南亚铩羽而归一样。

可能在一些国内汽车厂家看来,出口到俄罗斯的汽车质量跟国内是同等的,在国内都没有问题,凭什么在俄罗斯就出问题呢?

大家别忘了俄罗斯是一个高纬度国家,常年处于极寒以及冰雪天气之下,在这种背景之下,汽车要承受超低温,经常在雪地甚至盐渍地行驶,这很容易导致汽车的底盘等一些关键部位生锈。

对于这种特殊的情况,包括德国、日本、韩国等一些汽车品牌在俄罗斯长期耕耘,已经摸透他们的市场实际情况,所以会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因此质量相对过硬,一直以来在俄罗斯都有很好的口碑。

在2022年之前,除了俄罗斯本土品牌汽车拉达之外,最受俄罗斯消费者欢迎的汽车大多是奔驰,宝马,丰田,起亚,现代,雷诺这几个品牌。

这些品牌过去几十年为适应俄罗斯特殊的环境进行了系统改进,它们皮厚耐开,虽然他们的配置可能没有那么高,但在耐久性、可靠性等关键指标上已经深得俄罗斯的认可,所以目前俄罗斯国内消费者打心里是更信赖德、日、韩这三个国家的汽车的。

如果这三个国家的汽车重回俄罗斯市场,肯定会对中国品牌产生很大的冲击,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所以对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未来想要在俄罗斯市场继续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光靠性价比,更不能靠花漂亮的花架子,一定要把安全、可靠的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只有确保汽车经久耐开,减少故障率,才能逐渐得到俄罗斯消费者认可,我们才能长期在这个市场生存下去。

如果只是片面地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规模而搞价格战而忽略质量,那无疑是断自己的后路。

就像现在在俄罗斯国内,有很多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印象都是“高配低质”,表面看中国汽车外观很漂亮,内饰很豪华,而且有很多配置,可能日韩系都没有的,这种性价比看起来超高。

但很多消费者开了几年之后才发现,其质量经常出问题,维修成本也不低,这会严重影响中国汽车品牌的声誉,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会引起信任危机。

对俄罗斯市场如此,对其他市场也是如此,毕竟国外的消费者可没有像国内这么好忽悠,国外的法律也没有像国内法律这么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