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资委频频喊话,一边是市场高度期待,然而三大汽车央企的合作之路始终步履蹒跚。
合作前景与挑战成为汽车行业持续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国资委推动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的背景下,三大汽车央企——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的任何互动都引发市场密切关注。

然而,行业分析人士指出,三家企业在智能化领域各自为战、研发采购重复投入、以及地方政府利益分配等问题,成为横亘在合作路上的三大挑战。
01 合作背景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明确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集中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引领智能网联变革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这一表态为猜测已久的汽车央企重组定了调。

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汽车央企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与兵装集团旗下的长安汽车。

尽管三家企业2024年新能源汽车直接投资同比增长35%,自主品牌销量达175万辆,同比增长超80%,但与头部新能源车企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02 取舍难题在智能化的浪潮下,三大央企均布局了各自的智能化战略,但难以形成合力。
长安汽车发布了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2.0”计划,携手东风等伙伴,计划开展多个领域的“数智升级”行动。东风集团股份则表示,2025年将推出7款新能源车,并进行全面智能化升级。
一汽集团总经理刘亦功则在公开场合呼吁,需要搭建一个跨越组织边界、实现技术共建共享的国家级汽车智能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有分析指出,三家公司在智能化领域各自为战,又想联合研发,又怕被对方拖累,最后往往是“谁都想管,谁都管不好”。
这种取舍难题在过去的合作项目中已有体现。2020年,三家汽车央企联手成立中汽创智,注册资本160亿,号称“3-5年打造世界一流汽车高科技企业”。
然而五年之期已到,承诺的技术突破、产业孵化一个没见着,成了行业里心照不宣的“笑话”。
03 协同困难在研发、采购等方面,三大央企仍存在重复投入,未能充分发挥规模优势。
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周新越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三家整车央企平均研发投入强度有了明显提升,为6.1%,接近比亚迪,超过了特斯拉。
但我国车规级芯片国产化率仍不足10%,基础软件自主化率也不足20%。
有测算显示,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生产资料协同议价、产品差异化定位等方式,单车制造成本预计可以下降8%至12%,研发周期缩短6至8个月,整体利润率提升至8%至10%。
但在实际运作中,三家央企未能实现有效的协同合作。
比如在芯片、电池这些关键部件方面,三家加起来年销量上千万辆,如果能联手对外谈判,不管是议价能力还是供应链稳定性,都能上一个台阶。
04 利益分配三大央企背后的地方政府利益博弈,是合作难以跨越的又一道障碍。
一汽扎根长春,东风立足武汉,长安守着重庆,地方产值、税收、就业都是硬指标。
过去好几次合作卡壳,就是因为“你怕我抢资源,我怕你分好处”。
比如一个新技术落地,放长春还是武汉?税收怎么分?这些问题,光靠企业自己谈,十年都谈不拢。
这一问题在长安汽车升级为央企后更为复杂。2025年6月,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其间接控股股东兵器装备集团旗下的汽车业务,将分立为一家独立中央企业,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
这意味着长安汽车由原先央企间接控股的一家公司,升级为央企,与一汽、东风地位同等。
与此同时,东风汽车也获得了湖北省政府的发力支持。这些无疑都为整合带来更多挑战。
05 破局之道面对这三重挑战,行业专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针对取舍难题,有建议认为,三家央企应聚焦各自的强项:一汽在重卡、高端轿车领域有积淀,东风的氢燃料技术、一体化压铸有优势,长安的新能源转型快、智能架构成熟。
把这些长板拧成一股绳,比在智能化上“抱团内耗”强得多。
对于协同困难,则可借鉴T3出行的合作模式,把它复制到技术采购、海外布局上。
在海外布局方面,三家央企在东盟、中东欧等地区的17个海外KD工厂将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共享供应链资源。
这种“抱团出海”模式有效降低了单个企业的物流和合规成本。
而最棘手的利益分配问题,则可能需要中央政府出面,打破地方博弈的壁垒,把三地的利益捆绑成“共同体”。
今年10月30日,中国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带队直奔东风,和东风董事长杨青坐谈;往前数10天,他刚和一汽董事长邱现东深度交流。在三次座谈里,“未来合作”四个字被反复提及。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随着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新能源、智能化赛道上民企在往前冲,外资在抢市场,“国家队”若还陷在内耗里,只会错失机会。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