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L取消“筷子”悬架,稳得不是秦L,是比亚迪的基本盘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0-31 00:14:13 阅读量:1603

旧车“置换”,已经不需要旧车了

2025 年 10 月 23 日上市的 2026 款秦 L DM-i,推出 128KM 进取型 / 领先型两款配置,官方指导价 9.68 万 - 10.68 万元,叠加 2025 年 11 月 30 日前的 4000 元无门槛置换补贴后,实际起售价 9.28 万元。需注意的是,当前 10 万级插混轿车市场的 “置换补贴” 多附加 “旧车品牌限制” 或 “残值要求”,而该车型的 “无门槛” 政策在同级中具备竞争力,其政策对无旧车用户更友好。

从销量基数看,秦 L DM-i 此前月销稳定在 3 万辆以上,此次仅推出 128KM 单一续航版本(取消老款 80KM 版本),本质是对市场需求的筛选:据比亚迪内部调研,2024 年秦 L DM-i 用户中,选择 80KM 版本的占比从年初的 45% 降至年末的 22%,128KM 版本因 “周通勤无需补电” 更受家庭用户青睐,此次产品调整正是顺应这一趋势。

继续为消费者省钱的比亚迪秦L

秦L取消“筷子”悬架,稳得不是秦L,是比亚迪的基本盘-1

1. 续航提升:电池技术迭代与用户场景匹配

纯电续航从 80KM(CLTC)增至 128KM,核心依赖电池包的 “能量密度优化”—— 电芯仍采用磷酸铁锂材质,但通过极耳结构改进(从传统圆柱极耳改为全极耳),能量密度从 140Wh/kg 提升至 161Wh/kg,电池包重量仅增加 12kg(从 113kg 增至 125kg),对整车油耗的影响控制在 0.1L/100km 以内。

从实际使用场景看:

通勤场景:以日均通勤 30km 计算,128KM 续航可覆盖 4 天通勤(剩余电量约 8km),若周末短途出行(50km 以内),可实现 “一周一充”;对比老款 80KM 版本(日均 30km 需 2 天补电),补电频率降低 50%。

低温场景:通过电芯预热系统优化(新增 PTC 加热片功率从 3kW 提升至 5kW),-10℃环境下纯电续航衰减率从老款的 32% 降至 24%—— 即冬季实际纯电续航约 97km,仍能满足 3 天通勤需求,优于同级别五菱星光 PHEV(-10℃衰减率 35%)。

满油满电 2148km 的综合续航,需基于 “60km/h 匀速 + 纯电优先模式” 的理想工况,实际高速 120km/h 行驶时,因风阻增大与发动机直驱占比提升,综合续航约为 1600km(实测数据),但仍比同级别车型(普遍 1200-1400km)多 200-400km,可减少一次高速补能(按单次补能 30 分钟计算,节省 1 小时出行时间)。

2. 油耗优化:DM-i 第五代技术的底层改进

2026 款秦 L DM-i 的 NEDC 亏电油耗 2.79L/100km,核心源于两点技术升级:

发动机热效率:1.5L 插混专用发动机的最高热效率从 43.04% 提升至 44.2%,通过优化进气道形状(增加滚流比至 1.8)与活塞顶部燃烧室设计,降低部分负荷工况的燃油消耗。

电控系统:新增 “智能能量回收系数自适应” 功能,可根据路况(坡度、车速)自动调整回收强度,比如下坡路段回收系数从 0.2 提升至 0.4,单路段可多回收 5-8kWh 电量,相当于减少 0.3L/100km 油耗。

需客观说明的是,“老款 80KM 车型 OTA 降至 2.6L” 仅针对 NEDC 工况,实际道路测试中,老款车型升级后亏电油耗约 2.8-3.0L/100km,与新款 2.79L 的实际差距约 0.1-0.2L,并非宣传中 “创全球新低” 的显著差异 —— 这一优化更多是电控逻辑的微调,而非硬件升级,用户感知度有限。

实用配置提升,按摩功能不痛不痒

设计与舒适配置:实用性优先

未央灰车色:采用 “多层喷涂工艺”(底漆 + 色漆 + 清漆共 5 层),比普通单色漆多 2 道工序,成本增加约 300 元 / 台,但该配色在同级中并非独有(吉利银河 L6 已推出 “星舰灰” 类似配色),主要满足年轻用户对 “低饱和度色系” 的偏好。

电子怀挡:移植自比亚迪汉 EV 的设计,换挡行程从机械挡的 8cm 缩短至 3cm,操作效率提升 62%,但需注意:习惯机械挡的用户(尤其是中老年群体)需 1-2 周适应期,且怀挡按键无物理反馈(仅靠屏幕显示),盲操作容错率低于机械挡。

座椅功能:高配车型的座椅按摩仅支持 “腰部揉捏” 1 种模式(无肩部、背部按摩),通风为 “吸风式”(风速 3 档),对比同价位合资车型(如轩逸悦享版)的 “无按摩 + 吹风式通风”,仍有优势,但与 15 万级车型(如比亚迪海豹 07)的 “多模式按摩 + 双区通风” 存在差距,符合其 10 万级定价的定位。

天神之眼 C 辅助驾驶:

新增的 “通行效率优先” 功能,本质是通过摄像头识别车流密度,自动调整跟车距离(车流密集时跟车距离从 20m 缩短至 15m),减少被加塞概率,但在一线城市早晚高峰(车流时速 < 20km/h),该功能作用有限(仍需人工干预加塞)。

300 种泊车场景中,“无划线空间车位” 需依赖超声波雷达与视觉融合定位,实测在光线昏暗的地下车库(照度 < 50lux),识别成功率从光线充足时的 98% 降至 82%,存在一定局限性。

车外语音提醒音量固定为 65 分贝(无调节选项),在嘈杂的商场停车场(环境噪音 > 70 分贝),行人可能无法清晰听到提醒,实用性打折扣。

DiLink 100 智能座舱:

智能手表 NFC 解锁支持华为、OPPO、vivo、小米主流品牌,但需手表系统版本≥HarmonyOS 4.0、ColorOS 14.0、OriginOS 4.0、MIUI 15.0,老旧手表(如 2023 年前机型)无法适配,用户需确认设备兼容性。

导航流转功能支持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且手机与车机需登录同一账号,跨账号同步(如家人手机地址同步至车主车机)暂不支持。

OTA 升级新增的 “全向泊车记录仪”,需车辆配备 4 个环视摄像头(低配车型仅 2 个前侧摄像头),因此低配车型无法使用该功能,存在 “配置歧视” 问题 —— 这一点在官方宣传中未明确提及,用户购车时需注意配置清单。

总结:购买建议

2026 款秦 L DM-i 的升级,本质是比亚迪对 “家用插混轿车” 需求的精准回应:通过电池技术迭代解决 “通勤补电频繁” 痛点,通过电控优化巩固 “油耗优势”,通过智能功能扩展覆盖 “泊车、娱乐” 场景,最终形成 “无明显短板” 的产品力。

对于准备购买的用户,可按以下优先级选择:

核心需求排序:若 “使用成本(油耗 + 电费)”>“空间”>“动力”,则秦 L DM-i 是优选;若 “空间” 或 “动力” 为首要需求,比亚迪秦L不是最优选。

配置选择:若日常停车场景复杂(如老旧小区、商场狭窄车位),建议选高配车型(带完整智能泊车功能);若仅市区通勤、停车场景简单,低配车型性价比更高(省去 1 万元差价,核心续航 / 油耗功能一致)。

购车时机:若当前无旧车,可直接享受 9.28 万起售价;若有旧车(无论品牌),建议在 11 月 30 日前完成开票(锁定无门槛补贴),若错过补贴,需评估 4000 元差价是否影响决策(可等待后续促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