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欧日汽车企业再次被“缺芯”阴影笼罩,大众暂停高尔夫车型生产,日产芯片库存仅够支撑至11月上旬,一场新的行业危机正在蔓延。
缺芯危机导火索
这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围绕荷兰芯片公司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争夺。2025年9月,荷兰政府强制接管中国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中国商务部随后暂停其中国工厂出口许可。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最大的基础半导体器件供应商,在汽车MOSFET芯片市场占据15%的份额,其72%的核心产能集中在中国东莞、淮安等地,80%的产品需经中国加工交付。这一产能布局让政治干预迅速转化为产业危机,直接切断了全球15%车规级MOSFET芯片的供应。

多重因素加剧危机
车规芯片替代门槛极高,与消费电子芯片不同,汽车芯片需通过上百项温度、震动、寿命测试,从验证到量产至少需要12 - 18个月。安世在小信号二极管等细分领域市占率接近30%,形成“隐形垄断”,让车企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方案。同时,智能电动车对功率芯片、传感器的需求激增,一辆车需搭载上百颗相关芯片。欧日车企的电动化战略正处于关键期,芯片需求的刚性增长进一步放大了供应短缺的影响。
危机影响广泛
芯片短缺的影响沿着供应链快速蔓延。日产汽车芯片库存仅能维持至11月第一周,梅赛德斯 - 奔驰全球急寻替代芯片供应,大众暂停沃尔夫斯堡工厂的Golf车型生产,Tiguan、Touran及Tayron车型也可能面临停产,奥迪集团下调了今年的财务目标。全球第四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削减德国施韦因富特工厂轮班次数,博世公司准备缩短萨尔茨吉特工厂工时。欧洲汽车制造协会警告,如果供应问题不解决,欧洲汽车工业有停摆的可能。
后续发展趋势
短期内供应紧张难以缓解。尽管中方已出台出口豁免政策,但芯片从生产到交付仍需8 - 12周周期,且豁免需经过2 - 3周审批流程。欧洲车企现有库存仅能维持几周,2025年底前产能缺口难以完全弥补。
全球供应链加速“去全球化”。83%的受访车企计划未来三年降低供应链全球化程度,欧盟推进芯片联合采购与战略储备,中国加快供应链“本土化”,美国强化本土产能建设,全球芯片产业链将向区域化布局转型。
替代供应链逐步成型。捷捷微电、扬杰科技等国内芯片企业已接到车企替代方案咨询,部分车企开始调整零部件规格适配替代芯片。但核心替代供应商的成熟仍需6个月以上时间,长期依赖单一供应商的模式将被打破。
欧日汽车企业此次陷入缺芯恐惧,是地缘政治、产业链依赖与行业转型多重因素的集中爆发。要摆脱困境,企业需加快供应链多元化布局,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政府也需出台更多扶持政策,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