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6 日,小马智行在香港上市,募资七十多亿港元。新闻本身很简单:一家做无人驾驶的公司,开始为“真正走向大规模运营”做准备。从技术试验到城市道路,从示范路线到可叫可付费的日常通勤,这件事已经不再只属于科技展厅或者未来叙事,它开始进入生活本身。
小马智行做的事情不复杂,简单说,就是让车自己会开。过去几年,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真实道路中不断运行,识别行人、判断红绿灯、处理加塞、避让电动车,像一个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不会疲倦、不会分心的司机。你打开手机,就能像叫网约车一样叫到它,这不是演示,是已经在发生的日常。

这次上市,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把规模推起来——更多车、更多路线、更低成本、更多城市。让无人驾驶不再是“看过一次很新奇”,而是“我今天就用它去上班”。它不是为了成为未来,而是为了成为普通。

当这一刻发生,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问题:如果车不再需要人来开,那么“开车的人”将要去哪里;如果客服、翻译、写稿、接线、操作这些重复性的技能不再稀缺,那么“靠技能维系身份的人”会感到摇晃;如果我们从小花大量时间去训练“熟练”,却被告知未来稀缺的不是熟练,而是别的什么,这种冲击是沉默但深刻的。
可人的价值,从来就不只在“熟练”里。
我们总以为开车是这份职业的核心能力,但真正让人难忘的往往不是操控,而是那一点点无法被概括的心意。是司机在夜里把空调调得比你想象的更温一点,是他在你看手机落泪的时候默默放慢车速,是他在陌生城市的早晨告诉你哪段旧街最有烟火味,是他看见你拖着很重的箱子,说的那一句“我帮你来吧”。这些瞬间没有算法,也没有模型,它们来自人和人之间那种微弱却真实的照面。

无人驾驶会取代“把车开得很稳”这件事,但不会取代“我愿意理解另一个正在生活的人”这件事。AI 会吸收掉可被复制、可被标准化、可被训练的部分,剩下的,是无法定义、无法流水线、无法被压缩的那部分人心纹理。
这意味着未来的价值转向不是“我会什么”,而是“我能如何与别人相处”;不是“我执行得是否精确”,而是“我表达的是否真诚”;不是“我能完成任务”,而是“我能否让另一个人感到被理解和被接住”。
当人类不再需要把精力耗在机械反复里,我们终于有机会把注意力放回更本质的能力:判断、感受、建立关系、理解世界、表达自己。这些能力不是新技能,而是我们曾经遗忘的“人之常态”。技术不是来取代人的,而是来把人从琐碎中抽离出来。
车会带我们抵达目的地,而人决定我们想去哪里。技术让我们移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让我们愿意停留。未来不会是机器取代人,而是机器承担“工具”,人回到“成为人”。
因此,真正的问题不是“车会自己开了,人应该做什么”,而是:当世界不再需要我们像机器一样工作,我们是否愿意重新学习如何像“人”一样生活。
这不是一句口号,是一件需要时间慢慢完成的事,也是我们所有人终将面对的事。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