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初至今,特斯拉Model Y尾款立减1万元、比亚迪秦PLUS EV跌破10万元的消息不断涌现。与此同时,800V高压平台和城市NOA技术也密集落地。这场由头部车企引发的“价格与技术”双轨竞争,正使中国车市迎来最剧烈的格局变化。
价格战硝烟:10万元级电动车普及,行业一年亏损1776亿元

特斯拉在2024年11月率先打响降价第一枪,Model Y现车尾款立减1万元,并叠加五年零息政策;比亚迪紧随其后,秦PLUS EV荣耀版直降1万元,起售价降至9.78万元,宋Pro DM-i的降幅更是达到11.5%。这场降价潮迅速蔓延至整个行业,B级车跌破20万元、C级车进入30万元以内,打破了多年来维持的价格底线。
大幅降价带来了短期销量的增长——比亚迪2024年1-11月销量达到375.7万辆,但行业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全年零售市场因价格战损失1776亿元利润,供应商被压价20%以上,经销商闭店现象频发。
技术突围:800V平台普及,城市NOA成新战场
在降价的同时,车企纷纷展示其“技术底牌”:800V高压平台让10分钟充电400公里成为可能,碳化硅电驱使能耗降低15%以上。在智能驾驶领域,Momenta的城市NOA方案以60.1%的市场份额领先,搭载量超过40万辆,覆盖宝马、奥迪等160款车型。
头部企业已形成技术壁垒: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实现“降价不降质”,特斯拉以FSD占领智能驾驶高地,Momenta通过端到端大模型解决极端路况问题。这些技术差异使消费者开始摆脱“只看价格”的惯性思维。
格局生变:头部企业市场收割,消费者成“等等党”
2024年中国新能源市场CR5升至43%,比亚迪以427.2万辆销量、25.7%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而蔚来、小鹏等二线新势力销量仍徘徊在20万辆左右。缺乏技术储备的弱势品牌面临倒闭风险,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
短期内,10万元级电动车大幅降低了购车成本,但“提车一周遭降价8050元”的案例屡见不鲜。乘联会数据显示,63%的潜在购车者因“怕被背刺”推迟决策,“等等党”队伍不断壮大。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车企为降低成本而出现质量问题,如小鹏、零跑等车型频现异响、跑偏问题。
终局预判:从“电动化”到“智控合一”的生死局
这场双轨竞争早已表明:行业竞争的核心已从单纯的电动化转向“智能化与成本控制”的综合较量。比亚迪的成功在于“427万辆规模效应与技术自研”,Momenta的崛起则证明“开放技术生态”能够迅速破局。
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战或将接近尾声——自2025年7月起,本田、大众等品牌已经开始收缩优惠,部分车型涨价1万元。与其纠结“何时抄底”,不如密切关注800V平台和城市NOA的落地进度,毕竟技术迭代的速度远比降价幅度更值得关注。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