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纯电车型的续航焦虑仍在困扰千万家庭,曾被贴上“过渡技术”标签的增程路线正迎来高光时刻。
这一变化背后,是消费者对“无焦虑出行”的理性回归——既想要电车的驾驶体验,又不愿妥协长途出行便利性。
这股浪潮中,越来越多纯电出身的品牌开始补全增程产品线:小鹏推出X9增程版、广汽昊铂上线HL增程版,试图在纯电与燃油的市场缝隙中抢占先机。

11月3日,广汽埃安正式加入战局,旗下首款增程+纯电双动力车型i60开启预售,增程版12.68万起、纯电版11.98万起的定价,直接将主流增程技术的门槛拉至12万元级别。在尚界H5等车型引发价格震动后,埃安的入局让本就激烈的15万级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
三大自研技术直击用户痛点埃安i60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参数的简单堆砌,而在于用三大自研技术体系,系统性解决了家庭用户对增程车的三大核心顾虑:亏电体验差、续航不靠谱、安全没底。
在10-15万这个“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消费区间,这种“精准打击”的产品策略,远比泛泛而谈的配置表更具说服力。
星源增程:终结 “亏电感” 的技术革命对于增程车用户而言,“亏电”始终是绕不开的噩梦。“满电新能源,亏电油老虎”,这种体验割裂,本质上是传统增程系统“发电效率低、动力匹配差”的技术短板所致。而广汽星源增程技术的登场,正是精确瞄准了这一痛点。
这套获得中汽研“增程器能效之星”认证的系统,核心突破在于“高效发电+无感衔接”的技术逻辑。其搭载的1.5ATK发动机采用深度米勒循环设计,配合独创的火山型燃烧系统,实现44.2%的最高热效率,这一数据比同级增程器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它将油电转化效率做到了3.73kWh/L的行业第一——这意味着每升汽油能转化出3.73度电,比某主流竞品高出0.5kWh/L,直观体现在油耗上,就是5.5L/100km 的亏电油耗。
动力持续性的突破更显价值。传统增程车在亏电高速行驶时,常因发电功率不足导致动力衰减,甚至出现“踩油门速度上不去”的安全隐患。i60搭载的增程器能输出85kW的行业最高发电功率,配合180kW的电驱功率,形成“发电>耗电”的正向循环,即便在亏电状态下,也能保持150km/h 的时速持续行驶。
驾乘质感的提升同样值得称道。增程器的NVH表现是影响体验的关键,星源增程系统通过双质量飞轮、静音链条等12项静音技术优化,将怠速充电时的噪音控制在40分贝,相当于图书馆的环境音量;120km/h高速行驶时车内噪音仅68.3dB,比同级车型平均水平低 3-4dB。这种“亏电不亏体验”的表现,让增程车真正摆脱了“过渡技术”的标签,成为能兼顾经济性与舒适性的成熟选择。
续航与安全:双重保障打消出行顾虑续航与安全,是家庭用户选车时的“底线要求”。前者关系到日常出行的便利性,后者则直接关联家人的生命安全。埃安i60在这两方面的表现,都直击了用户的核心关切点。
先看续航的实际价值。i60搭载29.165kWh的电池,CLTC纯电续航210km,这个数据并不是同级最高,但贴合了绝大多数家庭的用车场景。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中国家庭日均通勤距离约35km,210km的纯电续航意味着一次充电能满足一周的通勤需求,真正实现“城市用电”的经济性——按民用电均价0.6元/kWh计算,每公里成本仅0.08 元。
而1240km的综合续航,相比纯电车型也能大幅化解长途出行焦虑,即便实际用车工况略有差异,但即便连续高速行驶,800-900公里的续航绝对不是问题。另外,i60也配备了3C快充技术,15分钟能从30%充到80%,虽然目前4C、5C快充已经在高端纯电车型上普及,但在10多万的价位,3C快充还是挺能打的。
电池安全是新能源车绕不开的话题。今年以来,多起新能源车自燃事件让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升,而i60搭载的,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弹匣电池2.0。其核心优势,在于“防患于未然”的设计逻辑。它采用蜂窝状电芯排列结构,配合超高强度铝合金外壳,在中汽研的侧柱碰测试中实现电池模组0侵入、不变形;更严苛的枪击测试中,电池也未出现起火、爆炸现象,提前1年满足即将在2026年实施的新国标要求。
比实验室数据更有说服力的是市场验证。截至2025年10月,弹匣电池已累计装车130万组,搭载该电池的车型累计行驶里程突破500亿公里,实现“0自燃”的纪录。这种“极端场景下也安全”的保障,远比花哨的配置更重要——当车辆发生意外碰撞时,电池不会成为 “移动炸弹”,这才是让人最大的放心。
智能与设计:贴合家庭用车场景智能化配置的价值,并不在于炫技,好用、实用更重要。i60搭载的广汽GSD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覆盖41大类、392类子场景,核心优势在于对家庭用车场景的深度适配。
对新手司机来说,埃安i60的自动泊车功可以说相当实用,系统优化了300+种泊车场景,包括狭小车位、斜列车位等高难度场景,最快20多秒就可以完成泊车,比人工泊车平均快1分钟以上。另外还有2km长距离代客泊车功能,在商场停车场找不到车位时,只需下车启动功能,车辆就能自动寻找车位并完成停放,无需抱着小孩在停车场里奔波。高速场景中,系统的全速域领航功能能自动跟车、变道,长途自驾时缓解驾驶员疲劳,出行更轻松。
设计层面则延续了实用主义路线。近4米7的车长搭配2775mm轴距,加上合理的布局优化,营造出越级大五座空间,后排坐两个成年人加一个儿童安全座椅也并不会拥挤。内饰采用环保皮质材料,配合可调节的后排靠背角度,兼顾了安全性与舒适性,深度契合10多万预算家庭对SUV的核心期待。
埃安的 “国民车” 破局之路i60的推出,绝非埃安的临时起意,而是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破局求生”的战略必然。从品牌形象到市场布局,这款车的每一处设计,都藏着埃安对当前新能源市场格局的深刻洞察。
品牌困局:从 “网约车标签” 到 “国民车定位” 的挣扎埃安的新能源之路,始终伴随着品牌形象的“拉锯战”。早期凭借AION S、AION Y等车型,埃安快速打开市场,2023年销量突破48万辆,但大量车型用于网约车市场,让“埃安=网约车”的刻板印象深入人心。这种形象直接影响了家用市场的接受度——不少消费者认为“网约车同款”没面子,即便产品力不错,也不愿为其买单。
为摆脱这一困局,埃安启动全球车计划,相继推出第二代AION V(埃安霸王龙)、AION RT等车型,通过更具国际范的设计、针对家用场景的优化(如前排靠背可放平、后排大角度仰角),试图重塑品牌形象。包括后期埃安UT的推出,这款小型车延续家用基因,在入门纯电市场获得“国民代步车”的口碑。
埃安UT
但单一纯电产品线的局限性,在对手的夹击下愈发明显。比亚迪凭借 “DM-i插混+纯电” 的双线布局,2025年1-10月销量达370万辆,其中插混车型占比接近50%;吉利新能源1-10月累计销量134.6万辆,雷神电混在10-15万元区间继续挤压燃油车腹地。反观埃安,今年1-10月累计销量仅26.2万辆,同比下滑19%——单一纯电路线,已不足以支撑埃安在主流市场的竞争力。
市场卡位:12万级增程市场的 “真空地带”埃安选择此时切入增程赛道,可以说是踩中了市场的“黄金缺口”。当前增程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以理想L6为代表的增程车各方面体验都很不错,但售价普遍在20万以上,价格偏高;20万以下区间在售的增程车型并不多,且大多核心技术存在短板,亏电油耗普遍偏高,发电功率低、体验差。唯一有不错市场反响的是尚界H5,售价也来到了15.68万起。
12-15万这个 “黄金区间”,恰恰是家庭用户购车的核心预算带,却缺乏 “技术过硬、价格亲民” 的标杆车型。i60 增程版12.68万起的预售价,正好卡在这个缺口上,其核心竞品直指比亚迪宋 Pro DM-i、吉利银河 L7。与竞品相比,i60的优势体现在“技术代差”:星源增程技术的加持,让其对比传统插混车型拥有更充沛、更平顺的的动力输出、更安静的行驶体验,同时超过200km的纯电续航,也免去了这个级别大部分插混车型“两天一充”的烦恼。
更关键的是成本控制能力。作为广汽集团旗下企业,埃安在供应链上具备天然优势:星源增程器由广汽自研自产,成本比采购第三方增程器低 15%;弹匣电池则来自集团旗下的广汽星源电池公司,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让 i60 能以更低的价格提供更优的配置。i60 正式上市时若进一步释放价格诚意,有望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战略野心:从 “单一赛道” 到 “全品类布局” 的转型i60的推出,标志着埃安从“纯电专家”向“全品类新能源品牌”的转型。根据埃安的 “2025-2030战略规划”,未来五年内,其将形成“纯电+增程”双线布局,覆盖10-30万价格区间的所有核心细分市场。i60作为增程路线的 “开山之作”,承担着“打样”与“引流”的双重任务——通过这款车验证增程技术的市场接受度,同时吸引原本因续航焦虑放弃埃安的用户。
对埃安而言,i60 的意义远超一款车型的成败。它不仅是品牌切入主流家庭市场的关键抓手,更是其在比亚迪、吉利等巨头围剿下 “撕开缺口” 的利器。如果i60能实现月销1万辆以上的成绩,将直接带动埃安整体品牌形象的提升,为后续推出更高端的增程车型铺路,最终实现“纯电+增程”的协同增长。
以国民之名,重构市场格局“以国民之名,造增程好车”,埃安i60的预售海报上,这行字不仅是宣传语,更是其对15 万级市场的宣战书。在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节点,这款车的出现,精准踩中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无焦虑、高安全”的核心需求。
它用3.73kWh/L的油电转化效率、5.5L/100km的亏电油耗,重新定义了增程车的经济性;用1240km的综合续航、15分钟快充,化解了家庭用户的出行焦虑;用130万组0 自燃的弹匣电池,筑牢了安全防线。更重要的是,12.68万起的定价,让这些原本只在高端车型上出现的技术,走进了普通家庭的购车清单。
对市场而言,i60的入局将加速15万级新能源市场的“洗牌”。那些技术陈旧、油耗偏高的竞品将面临淘汰,而消费者将获得更优质的产品选择,这无疑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对埃安来说,这款车是其战略转型的“试金石”——如果能凭借i60在增程赛道站稳脚跟,就能打破比亚迪、吉利的双寡头格局,重塑自主品牌的竞争版图。
随着11月16日正式上市价格的公布,这场“国民增程”之战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我们有理由期待,i60能以技术普惠的姿态,成为15万级市场的“现象级产品”,更能帮助埃安实现从“网约车品牌”到“国民车品牌”的华丽转身。毕竟,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的产品,终将赢得市场的掌声。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