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半年前听说中国对俄汽车出口只有18万辆,比前年跌了一大截,估计也得嘀咕一句:是不是质量不过关啊?这反应挺正常,我最初也这么想过。可后来一琢磨,事儿没那么简单。尤其是你真在莫斯科街头打几回车,坐进那些售价差不多的日韩车里,发现中控还配着老式收音机,再对比同价位国产车那块大屏加360度影像,心里就更犯嘀咕了——这数据到底哪儿出问题了?
其实,根本不是车不行,而是卖法变了。2023年俄罗斯出台了个新税政,叫“进口汽车回收报废税”,一听名字就知道不轻松。凡是整车进口的车,税高得吓人。但有个例外:只要在俄罗斯本土,或者像白俄罗斯这种联盟国家生产的车,直接免税。这一下子就打中了命门。谁还傻乎乎从中国运整车过去?成本直接翻倍,生意没法做。
于是,各大车企全改道了。长城2015年就在图拉建了厂,离莫斯科才180公里,这两年订单太猛,去年又租了个厂扩产。奇瑞干脆接手了奔驰空出来的旧工厂,江淮接了马自达的生产线,连“莫斯科人”这种本土品牌都找它代工。吉利也早早在白俄落了脚。到了2025年,这些工厂产能全开,哪还用得着从国内发整车?数据上看着出口暴跌,实则是本地化生产全面启动的结果。

我在2024年11月去过一趟莫斯科,出门基本靠网约车。司机开的大多是中国车,哈弗、瑞虎、星途,清一色配置拉满。有个司机还特得意地说,他那辆哈弗F7,三年跑了15万公里,没出过一次大毛病,“你们中国的车,现在比日本的耐用多了。”这话听着舒坦,但背后也是真拼出来的。
拿长城来说,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高达612亿,销量35.2万辆,全年前三季累计收入1535亿,卖了92.7万辆,都是历史新高。可利润居然下滑了17%。钱赚多了,反而不赚钱?细看才发现,光销售费用就暴涨了53%,直营店、广告、新车推广全砸进去了。财务上也吃亏,卢布一贬,换回人民币缩水,光财务成本就多掏1亿多。更关键的是,俄罗斯那边承诺的报废税返还一直没到账,这笔钱卡住了,利润自然难看。

不过现金流很稳,三季度经营现金流122亿,比去年翻了一倍。账上躺着486亿现金和理财,根本不差钱。海外销量一半以上在俄罗斯,2024年卖了22.3万辆,市占12%,今年三季度升到14%,本地工厂功不可没。巴西市场也跑起来了,8月工厂投产,一个季度就贡献1.5万辆。澳洲更猛,前三季度卖了3.9万辆,中国品牌里排第一。
欧拉品牌倒是悄无声息了。原本主打女性市场,结果和长城硬派形象格格不入,销量越做越低。魏建军从蜂巢能源回来后,干脆把资源全调去SUV和高端新能源,欧拉现在月销不到5000辆,算是战略性边缘化了。这取舍,说难听点是放弃,说好听点,叫及时止损。

至于未来,俄罗斯仍是重心,但风险也在。地缘局势、汇率波动、同行竞争——江淮、奇瑞的厂都动起来了——谁都不会留情面。听说长城还在谈和贾跃亭合作,打算贴牌进美国,成不成另说,但走出去的决心,一点没含糊。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