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139年最智能、最懂中国的车”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0-19 19:30:42 阅读量:8558

9月25日开启预售的全新梅赛德斯-奔驰纯电CLA无疑是奔驰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转折之作。

纯电CLA创造了奔驰体系的多项新技术首次落地,比如首次应用 VISI800 伏电气架构,首次应用电动两挡变速箱,首款完整运行自研操作系统和第四代MBUX的车型,首款基于MMA平台的国产车型,首个L2++全场景高阶辅助智驾,首款应用豆包AI大模型的奔驰车……

“奔驰139年最智能、最懂中国的车”-1

这款车也是与中国合作伙伴合作最深入的车型,与Momenta合作开发全场景高阶辅助驾驶,豆包AI大模型上车。试驾前的Workshop上,技术人员称这是“奔驰139年来最智能的车、最懂中国的车”。

除了技术和配置,纯电CLA在价格上也紧跟中国市场趋势,目前公布的300 L超长续航版、300 L超长续航领智版预售价格分别为人民币25.9万元和29.9万元,比燃油版CLA下探了5万元。

近距离了解和试驾纯电CLA后,几大技术和配置让我印象深刻。

首先是CLTC工况续航866公里。

续航800公里以上的纯电车型现在并不少见,关键在于标称800公里+,实际能跑多少,也就是续航达成率。

为了验证纯电CLA的真实续航,9月19日,奔驰大中华区业务的负责人佟欧福亲自下场进行了中途一次充电从北京到达上海的极限挑战。

记录显示,全程1204公里,中间只充一次电,到达终点后还剩余93公里表显续航。全程行驶时间近14小时,平均时速87公里,平均能耗13.5千瓦时/百公里。而且此次测试天气不佳,大半程大雨,能耗比同速度下的晴天更大。

同样的北京到上海实路测试,奔驰在8月15日和9月12日已经做过两次,分别行驶12.5小时、12.3小时,平均时速97、98,能耗13.1、13.6,行驶距离1214+89(表显剩余)、1203+76。

奔驰工程师今年3月以120公里每小时匀速,在高环跑了572公里,80%高速配合20%城区模拟用户真实出行场景,甚至超过了700公里。

都知道纯电车型在高速路况下能耗会直线飙升,有统计给出速度与能耗的线性关系是每提升10km/h,续航缩水5%-8%。还有实测数据显示车速从60公里/小时提升至120公里/小时,续航从450公里降至200公里,折损过半。

纯电CLA能在真实路况下高速跑出低于14 千瓦时/百公里的数据,在续航达成率和能耗上傲视群雄。

试驾第二天,我从苏州开着纯电CLA到上海虹桥,两端市区,中间高速,全程能耗13.7。纯电CLA标称能耗10.9,我相信在城区路况下,有很大概率能达到这个标准。

超低能耗是多项先进技术叠加的结果,比如奔驰首搭的VISI800伏电气架构、碳化硅(SiC)逆变器和电驱单元(EDU),配备同级独有的两挡变速箱,能量转化效率高达 93%,兼顾城市低速时的高扭矩(1挡)和高速巡航时的高效率(2挡),显著提升续航表现。

还有奔驰首次采用的200 kW智能能量回收系统,单轴减速度3 m/s²,接近单踏板驾驶。奔驰首搭的多源热泵,可回收三源余热,冬季制热耗电降低约2/3。

智能

2023到2024年,中国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狂飙突进,合资品牌一时间无所适从,价格、销量、市占率齐降,

但从今年起,一些合资品牌已经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推出在电动化、智能化性能上足以跟头部中国品牌抗衡的产品,再加上在底盘、安全、操控等领域的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明显回暖。前有丰田铂智3X、日产N7,后有AUDI E5。

纯电CLA就是奔驰做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汽车时代战略反攻的第一款车型。

智能化领域,纯电CLA有很多突破之处,比如奔驰首款完整运行自研操作系统和第四代MBUX的车型,首个L2++全场景高阶智驾,首次应用豆包AI大模型。

但让我最有好感的是紧急自动停车功能: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长时间未控车时,会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判断驾驶员状态,若判断为疲劳或失能,系统将主动刹停车辆,并优先停入应急车道,弹开车锁并自动呼叫救援。

相信这几年所有人都不止一次刷到过这样的视频:要么一辆车驾驶位无人或整个前排无人,车主在后排呼呼大睡或者拍视频;要么主驾副驾一车人沉沉睡去,任由辅助驾驶系统一路开车。

纯电CLA的这个功能杜绝了这种危险行为的可能性,对车主安全、公共安全都是负责任的重要提升。

在高阶辅助驾驶上,奔驰与Momenta深度合作,采用端到端大模型,融合了Momenta领先的飞轮大模型技术。同时,该系统依据中国实际交通路况和驾驶场景开发,经由跨团队精密调校,不仅呈现出符合奔驰标准的驾控体验,而且安全、舒适、并实现高效出行。未来,通过持续OTA升级,该系统将常用常新,更好满足中国客户对智能豪华体验的需求。

奔驰工程师在Workshop上介绍,智驾系统的开发和训练,所有训练数据采用中国本土,引入大量经验丰富驾驶者素材,让系统更符合中国客户的需求。在系统测试方面严格遵循“奔驰标准”,实地路测与仿真测试相结合,确保系统可靠性。

除了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高流量路段、复杂环境和特殊场景中进行大量道路实测,还通过先进仿真模拟测试设备开展7×24小时不间断、亿公里级别的仿真测试,模拟各种极端特殊场景如大雾、暴雨等极端天气及突发复杂路况等,全方位验证系统性能。

纯电CLA采用的是纯视觉方案,感知方案包含10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负责中国区自动驾驶及车联网研发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忻说,经过内部实际测试比对发现有没有激光雷达效果一样,而且激光雷达还在雨雪天气中出现过误判误刹,所以最终确定了纯视觉方案。

在实际试驾中,因为试驾车辆还是工程车,智驾智舱的软件还不完备,能感受到一些BUG,比如导航中途变化,但整体辅助驾驶感受比较成熟,高速行驶果断,还会根据车流情况主动选择路况最好的车道,在城区相对谨慎,遇到路口会提前减速,不抢黄灯,遇到行人都会礼让。辅助驾驶整体感受很接近人类驾驶。

自动泊车的表现超出预期,垂直、侧方、斜列等常规停车毫无难度,对人类都会放弃的断头路停车位也应对自如。

自动泊车中还有几个细节,比如离障碍物较近时会关闭报警声,避免无效的持续打扰。车轮不会顶到挡轮杆上,离挡轮杆有一点距离就停稳,舒适度和豪华感在细节上拉满。

循迹倒车这个功能在很多车上都有,奔驰也能做出差异化,比如循迹倒车时会忽略掉前进时的打方向调整,直接选最优路线倒回。

安全

这几年新车的宣传焦点都被放在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直到几次重大事故后行业和公众都发现,安全仍然是汽车最重要的指标,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安全比传统车时代更重要。所以才有“安全是最大的豪华”的流行。

安全是传统车企的强项之一,因为汽车安全不仅关乎技术,还涉及长期的案例积累和经验储备,这些是新车企不具备的。还有,研发周期的长短也影响了不同车型的安全性能。

奔驰在这方面无疑是最高标准。上市前,每辆奔驰新车都要进行1.5万次仿真模拟测试,进行150余次实车碰撞测试,本土生产车型还要在中国额外进行30次实车碰撞测试,累计180余次碰撞,仅实车碰撞测试成本就要上亿元。

投产前,纯电CLA还会经历150套破坏性检验,报废检测数量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全车7000多个焊点、1300多处胶连接、13种机械连接全检测。

以今年关注度非常高的门把手为例,纯电CLA的门把手研发测试就用掉了2500万元,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纯电CLA的门把手有55个部件,经过26项加工步骤,还要进行机械紧急开启检测、百分百拉开力测试、断电后静态电流测试、开启电机运行电流检测、关键金属轴防磨损检测在内的89项严苛测试。

今年3月,奔驰在上海进行了这华首次公开碰撞测试,在32公里时速下的侧面柱碰中,高压系统碰撞瞬间毫秒级断电,非碰撞侧车门能轻松打开,留足逃生通道。

纯电CLA还保留了机械结构的冗余设计,即使在车辆瞬间完全断电的情况下,门把手都能自动弹开、车门能从车外打开。这项技术就是本月最受关注的一起事故中争议最大、也最应该每辆车标配的技术。

在3月的冬测中,门把手经历了-35℃的极寒考验,静置8小时后依然能从容弹开。

纯电CLA标配11个气囊,拥有同级罕见的前排中央气囊,这些气囊在上市前进行了2000次的点爆测试,测试温度覆盖-35℃到90℃,从冬季北方严寒到夏季高温暴晒,都确保气囊正常工作。

电动车时代,奔驰还增加了许多安全新标准,比如纯电CLA抗电磁干扰标准达到行业标准的4倍。针对人体健康,奔驰在国标没有强制要求的领域严格管控车内辐射值,电磁辐射仅相当于一个电吹风或者电动剃须刀,佩戴了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植入式医疗器械的电磁敏感人群也能放心使用。

充电方面,纯电CLA内置专业级防浪涌电路,充电中如果遇到雷击、电网波动等电压浪涌,高压充电系统能确保不被浪涌击穿或损害,保障车辆和车主安全。

总之,通过一个上午的Workshop和一下午试乘、苏州到上海的试驾,车Riff对纯电CLA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如果说CLA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认为是——给消费者一个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买奔驰的理由。

因为过去几年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迅速,传统车企在这些方面有迟滞。但正如前文所说,今年能明显感受到合资品牌在这两个领域的追赶速度。由于工程车的缘故,车Riff并没有体验到满血版的纯电CLA,但从介绍和实际体验结果综合来看,即便不是智驾、智舱最好的那一个,纯电CLA在这些方面也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短板,更多是风格的不同,而且在电动化方面还有显著的领先,比如能耗、安全。

它让之前喜欢奔驰品牌,但担心智能化不足的人群不用再纠结,这是一款在新汽车时代所有技术维度都不落下风的车。

还有一些强项和加分项,比如漂亮而且原创的外观、内饰,文中并没有提及,因为大家完全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线下体验去感受,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