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迟等不到中方供货后,安世荷兰将负100%全责,商务部宣布大结局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0-18 06:31:21 阅读量:3534

等不到货怎么办?中国商务部给西方车企指了条明路:安世荷兰负全部责任。中荷半导体之争结局已经没有争议,阿斯麦是时候考虑迁移总部了。

2025 年 9 月 30 日,本就处于过渡状态的斯霍夫看守政府,突然翻出一部 1950 年代制定的 “战时应急法案”。

这部沉睡了七十余年的法律本是特殊时期的备用条款,如今却被拿来当 “尚方宝剑”,以 “维护国家安全” 为由发了道行政令,硬生生把中国闻泰科技全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给接管了。

迟迟等不到中方供货后,安世荷兰将负100%全责,商务部宣布大结局-1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没过多久荷兰企业法庭还跟着出了裁决,直接剥夺了中企的股权,把原任的中国籍首席执行官给免职了,转手就把企业控制权塞给了本土机构做第三方托管。

要知道,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前几年花三百多亿真金白银砸下去完成全额收购的,从法律层面就是中企的全资子公司,荷兰政府这套操作既没合法依据,又完全不顾市场化原则,说白了就是明晃晃的资产侵占。

更讽刺的是,看守政府本就没有决策这类重大事务的权限,这种 “破罐破摔” 的投机做法,打一开始就把矛盾的火种给埋下了。

迟迟等不到中方供货后,安世荷兰将负100%全责,商务部宣布大结局-2

之后一个多月里,中方这边一直抱着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荷兰谈了好几轮,核心诉求其实特简单:别再干涉企业内部的事,把该还的股权还回来。可荷兰政府压根没拿出半点想解决问题的样子,反而借着刚抢来的控制权变本加厉升级矛盾,最后谈判只能彻底黄了。

迟迟等不到中方供货后,安世荷兰将负100%全责,商务部宣布大结局-3

这期间全球半导体行业都揪着心盯着这事 —— 安世的逻辑器件占了全球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不管是汽车还是消费电子,都离不了这 “工业螺丝钉”,一旦断供后果不堪设想。

停供后的冰火两重天:谁在供应链里握有实权

谈判崩了之后,安世荷兰倒先下手为强,10 月 26 日突然说要停止给安世中国供应晶圆,想靠掐断核心原料逼中方低头。但荷兰方面显然没摸清安世供应链的真实底细,这场停供反倒成了一场实打实的供应链实力大考。

按常理说,晶圆是芯片生产的 “地基”,断供了安世中国本该立马停摆,可实际情况是东莞、上海的工厂照样机器转得欢。

这底气其实藏在早就布局好的供应链里:安世全球近八成的成品制造能力都扎在中国,单东莞基地一年就能造出五百多亿颗车规级功率芯片,占了全球近一半的需求量。

更关键的是,中方早有准备 —— 闻泰科技临港晶圆厂 10 月份已经能做到每月产 3 万片晶圆,28 纳米、14 纳米的车规芯片都能量产,荷兰断供的缺口一下就补上了。

与此同时,安世中国还全面切换到本土供应链,国产硅片、封装材料的替代率从之前的 30% 一下冲到了 70%,压根不用看荷兰的脸色。

再看安世荷兰那边,日子可就难熬了。安世中国一停止供货,荷兰总部立马就陷入了交付危机。

这倒不是欧洲没技术 —— 他们手里握着一万四千多项功率器件设计专利,德国汉堡、英国曼彻斯特的晶圆厂每月能产一百三四十万片 8 英寸晶圆,但这些都只是半成品,必须送到中国做封装测试才能变成能卖的成品。

没了中国的产能托底,荷兰晶圆厂的开工率一下子跌到三成以下,半成品堆得像山,却变不成能换钱的商品。

全球车企很快就尝到了苦果:德国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光是单日因缺芯造成的损失就突破 1 亿欧元,宝马部分车型的芯片库存只够撑两周,奔驰干脆暂停了 EQE 车型的生产,连南美的巴西都预警,当地车企可能两三周内就得停产。

现货市场上,安世常用的 PMV40UN-10 型号芯片,价格从 0.28 美元炒到了 1.4 美元,足足涨了五倍多。这下大家算看明白了,荷兰抢去的不过是个 “空壳总部”,真正的供应链话语权早就落在中国手里了。

值得一提的是,安世中国后来发公告戳破了荷兰的借口,称对方所谓 “未履行付款义务” 纯属抹黑,实际上荷兰总部还欠着东莞工厂 10 亿元货款呢。

商务部一锤定音:全责背后的供应链博弈终局

面对荷兰这波无赖操作,11 月 4 日的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终于给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纷争画上了句点,明确表态 “荷方应为此承担全部责任”。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每一个字都有实打实的事实撑着。

先把时间线理清楚就能看出,步步都是荷兰在主动挑事:9 月 30 日非法发行政令接管企业,之后法庭错判剥夺股权,10 月 26 日又主动停供晶圆。

反观中方,一直都在克制,11 月 1 日还特意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想着推动安世中国恢复供货,用实际行动稳住全球供应链。可荷兰根本不领情,依旧我行我素,连点解决问题的实际动作都没有,全球供应链闹得这么乱,责任自然得他们全扛。

这其实也呼应了之前外交部的态度 —— 中方早就对荷方用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正常经贸往来表达过不满,还专门提出过交涉。

更关键的是,中方的反制早就精准落地了。安世中国宣布独立运营后,第三个季度营收直接冲到 43 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单中国市场就占了近一半份额,就算没了荷兰总部的控制权,业务照样跑得稳。

而且从 10 月 23 日开始,安世中国干脆要求所有交易都用人民币结算,大众、宝马这些车企没犹豫多久就签了协议,短短一周内,涉及的交易规模就超过了 50 亿欧元。这一招不仅绕开了美元结算的限制,中国车企的采购成本一下还降低了 15%。

技术反制上更是戳中了荷兰的要害。中方收紧稀土出口后,镨钕、铽这些半导体设备离不开的关键元素一受限,荷兰 ASML 公司的 EUV 光刻机产能随即下降了三成,奈梅亨晶圆厂也被迫减产 20%。

这种 “靠材料卡设备” 的思路,一下就抽走了荷兰的底气。与此同时,国内的替代节奏也在加速:东沃电子已经完成了安世多款二极管的 pin-to-pin 替代,也就是不用改动原有电路设计就能直接替换;

三安光电和意法半导体的合资晶圆厂年底就要投产,到时候能满足国内 20% 的新能源车高压平台芯片需求。安世中国自己也说了,早就备足了库存,还启动了新晶圆产能的验证,完全能稳住客户订单。

现在的局面已经很清楚了,荷兰不仅没占到便宜,反而把自己架在了火上。欧洲车企最先扛不住,开始集体往中国供应链靠拢:大众把中国区采购总部迁到了东莞,宝马把沈阳工厂的国产芯片使用率从 20% 提到了 50%,奔驰干脆直接和宁德时代合作开发车规级 IGBT 模块。

这场闹剧其实把一个道理摆得明明白白:半导体供应链的话语权从来不是靠抢总部抢来的,得靠实打实的产能、完整的产业链和自己的技术硬实力。

荷兰被钉上 “全责” 的标签,不光是给这事定了性,更给全球供应链博弈立了规矩 —— 谁要是敢破坏规则,就得自己吞下苦果。

信息来源:

中国网:商务部回应安世半导体磋商进展: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光明网:商务部: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