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分化年:2025车企目标答卷与行业洗牌暗局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6 17:24:06 阅读量:3417

一、2025 车市年终考:冰火两重天的目标答卷

当 2025 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中国车市迎来历史性转折点 —— 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首超燃油车,渗透率预计突破 50%。但在这一增量市场中,车企年度目标完成率的分化却愈发剧烈:新势力阵营仅小鹏、零跑、小米 3 家前三季度完成率达标,传统车企则呈现 “头部领跑、中流承压、尾部迷途” 的三层格局,行业洗牌进入白热化阶段。

(一)达标阵营:三类玩家的破局逻辑

务实派领跑:小鹏的精准收缩战略

小鹏汽车以 89.5% 的完成率成为新势力榜首,前 9 个月交付 31.3 万辆,距离 35 万辆年度目标仅差 3.7 万辆。其成功源于 “做精、做少、做差异” 的战略调整 —— 聚焦核心车型迭代,将城市 NOA 智驾系统升级为标配,精准切中科技型用户需求,虽目标基数低于竞品,但交付质量与用户黏性显著提升。

增长黑马:零跑的规模化突围

零跑以 79.1% 的完成率紧随其后,前 9 个月交付 39.55 万辆,9 月单月交付量首破 6 万辆达 66657 辆。这一成绩得益于对家庭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10 万级增程车型主打 “空间灵活 + 能耗经济”,即将亮相的旗舰 SUV D19 则剑指品牌向上,凭借 “高性价比 + 产品迭代” 的双轮驱动,大概率能完成 50.75 万辆年度目标。

车市分化年:2025车企目标答卷与行业洗牌暗局-1

新锐势力:小米的产能爬坡奇迹

小米以 75.5% 的完成率成为最大惊喜,前 9 个月交付 26.4 万辆,距离 35 万辆目标尚有 8.6 万辆缺口。作为最快达成 10 万 + 交付的新势力,其核心优势在于小米生态的协同效应 ——SU7 车型凭借科技属性与雷军直播营销快速起量,虽受限于产能导致交付周期过长,但庞大的未交付订单为四季度冲刺奠定基础。

(二)传统车企阵营:头部与尾部的鸿沟

头部领跑者:全域布局的胜利

比亚迪、上汽、吉利以 71%-72% 的完成率领跑行业。比亚迪依托 “电池 - 电机 - 电控” 全产业链整合,构建覆盖充电、用车的 “电王生态”,460 万辆年度目标有望在四季度实现;吉利则通过品牌精准定位发力,极氪、领克分别冲击 32 万、39 万辆目标,新能源渗透率预期超 55%。

车市分化年:2025车企目标答卷与行业洗牌暗局-2

中流承压者:转型中的挣扎

一汽、长安、奇瑞、广汽完成率处于 62%-69% 区间。长安凭借 13 款新能源新车规划冲击 100 万辆新能源目标,但需加速市场落地;奇瑞虽有混动技术与海外市场亮点,却受制于国内智能化体验短板,高端化突破受阻。

尾部迷途者:转型滞后的代价

东风、北汽完成率不足五成,暴露核心短板:东风合资品牌电动化反应迟缓,自主品牌声量微弱;北汽燃油车萎缩且新能源发力不足,300 万辆目标几无实现可能,反映出转型决心与执行效率的严重脱节。

车市分化年:2025车企目标答卷与行业洗牌暗局-3

(三)掉队新势力:战略失误的代价

头部滑落者:理想、蔚来的困境

理想以 46.4% 的完成率深陷泥潭,前 9 个月仅交付 29.7 万辆,距离 64 万辆目标相差 34.3 万辆。核心原因在于增程技术护城河瓦解 —— 充电设施普及与插混技术进步削弱其优势,且 L 系列进入产品生命周期末期,虽纯电 i6 订单火爆,但短期内难以扭转颓势。蔚来(含乐道、萤火虫)完成率 45.7%,受制于乐道品牌交付延迟,四季度需完成 23.9 万辆交付,难度堪比登天。

垫底者:鸿蒙智行的定位迷局

鸿蒙智行以 35% 的完成率垫底,100 万辆目标与不足 35 万辆的实际销量形成刺眼反差。尽管拥有 9 款在售车型,但 76% 销量依赖问界系列,智界、享界等品牌深陷认知模糊,多元品牌联盟的内耗与资源分配失衡,使其陷入 “大而不强” 的困境。

二、分化根源:三大核心变量的博弈技术路线选择:融合技术成关键增量

达标车企均精准踩中技术趋势:零跑、理想早期押注增程路线抢占市场,比亚迪、吉利则布局插混与纯电双线。而理想的滑落印证了单一技术路线的风险 —— 随着插混技术进步,增程优势快速萎缩,反观比亚迪等企业凭借融合技术实现增量突破,2025 年插混、增程销量预计超 800 万辆,占新能源市场近 50%。

产品定义能力:从 “造产品” 到 “造体验”

成功企业均实现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小鹏以高阶智驾切中科技用户,零跑聚焦家庭用户的空间与能耗需求,比亚迪则通过全价位覆盖满足多元需求。而鸿蒙智行的失败在于品牌定位模糊,9 款车型未能形成差异化认知,陷入 “多而不精” 的陷阱。

生态与供应链:穿越周期的核心壁垒

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使其在成本控制上占据绝对优势,电池原材料价格回落进一步放大其竞争力;小米则依托生态协同快速获取用户。反观掉队企业,或受制于产能(如小米初期),或受制于供应链(如理想技术迭代滞后),最终在竞争中落于下风。

三、未来预判:五大趋势重塑行业格局技术路线:多能互补破解单一依赖

随着插混、增程销量占比逼近 50%,单一技术路线将难以为继,“电动化 + 智能化 + 多元能源” 融合成为新方向。乘用车领域,比亚迪的插混智驾协同、小米的纯电生态联动将成主流;商用车领域,换电标准化(解决重卡电池规格碎片化问题)、氢能源试点(突破续航与加氢效率瓶颈)、油电混动补充(适配长途运输场景)的多技术组合,将破解当前续航、补能、安全三大短板。预计 2026 年,商用车多技术路线车型占比将突破 40%,重卡换电站跨品牌通用率提升至 30%。

竞争逻辑:生态深耕替代规模竞赛

行业将呈现三类生存路径:生态王者(如比亚迪)通过全栈自研与用户生态运营制定规则,其 “电王生态” 已延伸至充电网络、电池回收、车路协同等领域;细分冠军(如零跑)在垂直领域建立技术与品牌壁垒,家庭用车市场的 “空间 - 能耗 - 价格” 三角模型将成其核心护城河;转型破局者(如长安)需平衡传统与新兴资源,通过 13 款新能源新车的场景化落地(如物流专用车、城市通勤车)实现局部突破。缺乏生态支撑与精准定位的企业,将加速被边缘化。

3.市场结构:商用车与出海双轮驱动

乘用车市场分化加剧的同时,新能源商用车将迎来井喷 ——2025 年销量预计超 90 万辆,重卡渗透率突破 20%,8 月单月渗透率已达 30%。政策端 “路权优先 + 碳排放考核” 组合拳(如全国超 80% 大中城市开放新能源货车路权)将持续激活需求,但需警惕产能过剩与同质化风险。海外市场方面,“产业链协同出海” 取代单一整车出口,比亚迪、吉利等企业正以 “整车 + 零部件 + 服务体系” 舰队模式进入东南亚、中南美,预计 2026 年头部车企海外销量占比将突破 25%。

出海进阶:合规能力决定全球版图

中国汽车出海已从 “增量选择” 变为 “生存必需”,但面临三重考验:政策壁垒(欧洲数据隐私、美国安全标准差异)、地缘风险(俄罗斯汇率波动、墨西哥关税提升)、文化适配(本地化品牌认知不足)。未来成功的出海模式需具备三大能力:政策预判能力(如提前布局海外合规认证体系)、本地化运营能力(建立海外道路测试与质量监管机制)、文化融合能力(通过体育赛事赞助、本地设计中心拉近用户距离)。同时,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将成核心竞争力,车企需针对不同市场制定差异化数据保护策略。

5.生态重构:跨界协同改写行业规则

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升级为 “移动智能终端”,跨界融合进入深水区。科技企业与车企的合作将从 “技术植入” 转向 “生态共建”,小米的 “手机 - 汽车 - 家居” 互联、鸿蒙智行的 “车机 - 办公 - 生活” 联动,将重新定义用车体验。供应链端,“车企 + 科技公司 + 能源企业” 的三角联盟将兴起:车企主导产品定义,科技公司提供智驾算法,能源企业布局充电换电网络,这种协同模式将大幅降低创新成本,加速技术落地。

结语

2025 年的车市分化,本质是 “技术迭代速度、用户价值感知、战略落地精度” 的综合较量。新能源首超燃油车的历史性节点,既是机遇也是门槛 —— 唯有精准把握多技术融合趋势、深耕细分市场与生态运营、构建全球化合规能力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洗牌中存活并领跑下一个周期。未来的汽车行业,不再是 “大而全” 者胜出,而是 “专而精 + 融而通” 的生态玩家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