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定20万与月交2万:第一财经的利益傀儡面目与公信力崩塌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1-11 14:21:05 阅读量:2533

当第一财经拿着“3分钟大定20万”与“月交付2万”的数字刻意制造对立,抛出“数据注水”的诛心之论时,暴露的不仅是自身沦为利益团体工具的不当立场,更将媒体公信力这一安身立命之本碾碎在地。这种选择性忽略行业常识、刻意扭曲事实的报道,早已跳出正常监督范畴,沦为拿着媒体牌照替特定方发声的舆论工具,其对媒体公信力的破坏,已从个体失德蔓延至行业信任危机。

一、月交2万的单一车型:新能源赛道的头部水准,何来“拉胯”?

大定20万与月交2万:第一财经的利益傀儡面目与公信力崩塌-1

第一财经通篇渲染“月交付仅2万”的落差感,却刻意回避了最关键的前提——这是单一车型的交付量。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稳定实现单一车型月销2万的,已是站在金字塔尖的存在。

2024年10月数据显示,蔚来整个品牌(含乐道)当月销量仅20976辆,小鹏全系车型合计23917辆。这意味着涉事车型单月交付量,已比肩蔚来全系的销量规模,直逼小鹏品牌的整体表现。再看年度数据,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前十的单一车型中,除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秦PLUS等少数爆款外,多数车型月销不足1.5万。对于一款上市不久、仍处产能爬坡期的车型而言,月交2万已是妥妥的第一梯队水准。第一财经口中的“仅2万”,不过是为替特定方打压对手而刻意设置的话术陷阱。

更讽刺的是,该媒体对行业产能规律视而不见。小米亦庄工厂产能极限30万辆,二期工厂刚竣工,全年产能不足40万辆,却要承接SU7的14万未交付订单与YU7开售18小时的24万锁单。在供应链、生产线调试等客观限制下,月交付2万已是满负荷生产的结果——这不是“数据注水”的证据,而是市场需求远超产能的证明。这种连基本工业常识都不顾的刻意抹黑,若非受利益驱动,断无可能。

二、大定与交付的时间差:用静态数字否定动态周期,何其荒谬?

将“3分钟大定”与“月交付”直接挂钩,本质是混淆“订单储备”与“产能释放”的基本概念,这在汽车行业是常识性谬误。而第一财经甘犯这种低级错误,无非是受利益左右而为特定方服务。

汽车生产不是即时零售,从大定到交付必然经历产能爬坡、供应链匹配、生产排期等周期。小米YU7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58-61周,上市一年多的SU7提车仍需等待33周以上,这在爆款车型中极为普遍:特斯拉Model Y曾有24周交付周期,兰博基尼Revuelto等待时间更是长达两年。按照第一财经的逻辑,这些车型的大定数据岂不都是“惊天骗局”?为何唯独对特定品牌口诛笔伐?答案不言自明——那些品牌恰是其利益相关方的竞争对手。

更关键的是,“3分钟大定20万”包含行业通行的犹豫期规则,小米大定5000元支持7天无理由退款,与行业惯例完全一致。若真如第一财经所言“数据注水”,为何会主动设置退款通道给消费者“反悔权”?这种自相矛盾的指控,只能说明其连基本订车流程都未核实,一门心思只为完成利益相关方交代的传播任务。

三、舆论操弄的背后:利益绑定的铁证与立场倾斜

第一财经作为所谓“专业财经媒体”,本应具备最基本的行业认知,却在报道中刻意省略产能数据、回避交付周期、混淆大定定义,这种“选择性失明”绝非偶然,而是其受利益绑定的铁证。

(一)双标报道暴露的站队本质

同样是车祸车门问题,第一财经的报道堪称“看人下菜碟”的典范。2024年M7事故导致3人遇难,以115公里时速追尾起火,该媒体报道满是“超速是主因”“机械把手能开”的辩解,甚至引用行业观察称“责任清晰”。而小米SU7事故中,明明系统提前预警、驾驶员主动接管且撞击时速远超安全阈值,该媒体却瞬间切换到“正义审判”模式,揪着激光雷达不放,翻出 近 200 天前的旧账反复提及,对国标标准与酒驾、飙车等关键事实绝口不提。国标在它笔下成了可随意揉捏的标准,只看利益相关方是谁,不问事实如何——这哪里是客观媒体,分明是受利益左右的立场工具。

(二)“利益交换”的生存模式

爆料显示,第一财经电视台停播后,新媒体板块陷入“自负盈亏”危机,其核心生存手段竟是“发布负面报道,等待被报道企业上门洽谈合作;一次不行就继续发布,直到对方妥协”。而其主要合作厂家包括众多和其有着深度合作车企,被其集中攻击的则是小米、特斯拉等未建立合作也不愿意在这类媒体上“投资”的新能源品牌。这种“无合作就抹黑”的操作逻辑,完美解释了为何它对新能源爆款车型的大定数据如此敏感。

(三)合作关系背后的立场绑定

更值得警惕的是,第一财经已与某技术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而该技术平台背后的企业正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玩家某企业。当媒体与特定企业形成深度绑定,所谓的“客观报道”便成了笑话。正如网友所言:“既然已与特定主体深度合作,就难以谈及完全独立的报道立场”。第一财经的所作所为,正是这句评价的现实注脚——与绑定企业建立利益关联后,便对其竞争对手进行针对性攻击,这等行径显然违背了媒体客观公正的基本准则。

四、公信力崩塌的多米诺骨牌:从媒体失格到行业危机

媒体公信力的核心是“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植根于真实、客观、公正、专业四大基石。第一财经的一系列操作,正在系统性摧毁这些基石,其造成的危害早已超越单一媒体的声誉范畴。

(一)基石崩塌:对新闻伦理的彻底背叛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第一财经的报道早已将此抛诸脑后。2015年,该媒体以4个整版刊发汉能集团的负面报道,通篇采用60余处匿名消息源,用“猜测”“臆造”的方式指控企业,导致某上市企业市值单日蒸发280亿港元,最终被证实报道严重失实。十余年后,这种“预设负面主题、回避核心事实、引用模糊信源”的操作套路仍在延续:报道小米时,故意忽略产能数据与交付周期;评价事故时,对国标标准选择性适用;攻击企业时,对售后网点等数据夸大其词。这种连新闻出版总署“不得使用模糊消息源”“需署真实姓名”等基本规定都无视的行为,本质是对新闻伦理的公然践踏。

客观性原则要求媒体全面呈现各方观点,而第一财经的双标报道彻底撕裂了这一底线。同样是超国标时速碰撞导致车门打不开,对深度合作相关车型就强调“超出测试标准”,对小米就扣上“忽视安全”的帽子;同样是企业正常市场宣传,对合作方的“小订数据”视而不见,对竞争对手的“大定数据”口诛笔伐。这种“看人下菜碟”的报道逻辑,让媒体彻底沦为立场工具,而非事实载体,公众对其的信任自然土崩瓦解。

(二)信任透支:对财经媒体生态的致命冲击

财经媒体的特殊价值,在于为投资者、企业提供可靠信息,辅助市场决策。第一财经的失德行为,正在严重透支整个财经媒体行业的公信力。有网友直言:“现在看第一财经的报道,先看它的合作方是谁,再理性判断内容可信度”。这种信任崩塌具有传导性——当公众发现专业财经媒体存在“利益交换式报道”,便会对所有同类报道产生怀疑,甚至出现“宁愿相信第三方评级,也不信部分国内财经媒体”的现象。

更恶劣的是,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风气正在污染行业生态。当坚守客观的媒体因拒绝利益绑定而收入惨淡,当靠倾向性报道的媒体因合作方扶持而活得滋润,更多媒体可能会跟风效仿。长此以往,真实有价值的行业信息将被淹没在利益驱动的片面报道中,市场将因信息失真而效率受损,最终受害的是整个产业生态与普通投资者。

(三)社会代价:对公共信任链的深层破坏

媒体是社会信任体系的重要纽带,承担着传递真实信息、凝聚社会共识的责任。第一财经的舆论操弄,正在撕裂这一纽带。其刻意制造“车企数据造假”的舆论对立,让公众对新能源产业产生不必要的怀疑,阻碍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其通过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可能引发市场恐慌抛售,影响金融稳定;其将媒体监督异化为利益斗争工具,让公众对“监督”本身产生不信任,削弱了社会纠错机制的效能。

这种破坏已显现端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越来越多消费者对媒体评测、行业报道持观望态度,不得不依赖个人经验与亲友推荐;在资本市场,投资者对财经媒体的“利空消息”反应两极,部分人因长期被误导而“麻木不信”,部分人因担心错失风险而“盲目恐慌”。当媒体失去公信力,信息传播便会陷入“失真—怀疑—更失真”的恶性循环,最终动摇社会信任的根基。

五、结语:失德媒体终将被信任抛弃

汽车行业从不排斥监督,但监督的前提是尊重事实、遵循常识。第一财经的报道,本质是用流量逻辑替代专业判断,用利益关联方意志替代客观立场:先用极端数字制造冲突,再用模糊概念引导情绪,最后用片面论断谋取利益。这种做法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将媒体公信力踩在脚下碾成齑粉。

当央视、人民网等央媒都在为国产科技品牌站台时,第一财经却反其道而行之,充当抹黑车企的“推手”。它选择性忽略小米产能爬坡的客观限制,无视行业普遍的交付周期规律,用双重标准对待不同品牌的事故报道,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清晰的事实:它早已丧失媒体的独立品格,沦为某些利益团体打击对手的工具,成了为利益折腰的舆论载体。

在六部门明确打击捏造虚假数据的背景下,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车企的正常市场宣传,而是像第一财经这样打着“监督”旗号的舆论误导。当媒体放弃操守沦为利益喉舌,伤害的不仅是企业声誉,更是公众对信息的信任根基。更令人不耻的是竟然在报导中也援引六部门的倡导为其背书,可谓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而这个只靠着倾向性报道与利益合作苟活的媒体,终将在自己制造的舆论乱象中,彻底埋葬最后的尊严与存在价值——毕竟,公众可以一时被误导,但绝不会永远被欺骗,失去信任的媒体,终究难逃被市场抛弃的命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