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头很难看到电动车,充电桩也特别少,东京整个23区加起来只有三四千个充电桩,同样大小的深圳却装了四十多万个,中国新能源车普及率已经接近六成,日本才到百分之一点七,这个数字比中国八年前还要低,这种差距不是技术跟不上,而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节奏慢了。
在车展上,丰田还是老样子,拿出陆地巡洋舰和V8混动世纪这两款车,强调豪华感和经典设计,本田和日产也没带来什么新东西,丰田甚至要靠中国生产的bZ4X卖回日本市场,这说明日系车企在电动化方面准备得还不够充分。
比亚迪是这次展会中唯一出现的中国品牌,这家公司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里总共卖出七千多台车,这个数字还比不上国内海洋网一个小时的订单量,今年前三个季度比亚迪卖出两千八百多台车,其中九月份单月销量突破八百台,显示出明显的增长势头,展位规模不大,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个区域,展示的车型都针对日本市场做了调整,比如K-EV RACCO和海狮06DM(图片|配置|询价)-i,还有一些电动巴士已经在当地道路上行驶。
早年比亚迪在日本打过一场官司,差点被迫退出日本市场,2004年索尼和三洋起诉比亚迪侵犯专利,当时连合适的律师都很难找到,2005年刘学亮带着一位年轻律师反过来起诉对方并最终获胜,比亚迪这才站稳了脚跟,这不仅仅是卖车那么简单,而是从法律、销售渠道到公众认知一步步打开局面,日本市场几乎被本土品牌占据九成五以上份额,外国企业想进入非常困难,比亚迪能够成功进入已经称得上是件不容易的事。

他们没定下销量目标,只计划在年底前开一百家门店,日本的供应链体系相对封闭,消费者习惯偏保守,充电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左舵车辆还需要重新经过认证流程,中国车企原本以为凭借成本和技术优势就能取胜,后来才意识到文化差异和制度障碍才是真正的难关,真正的竞争不在展台上,而在于一家家谈下来的经销商合作,一根根实际安装到位的充电桩。

日本在电动化进程上走得慢,是因为这个国家的情况很不一样,日本社会里七十岁以上的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更需要的是便宜、好停车、容易开的K-car车,混合动力车已经够日常使用,电动车价格偏高,充电的地方也不好找,环保的口号对普通人来说没那么大吸引力,中国电动车能快速发展,靠的是政策大力推动、充电设施方便、年轻人愿意尝试新事物,但这几点在日本都还不太成立,这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没有真正理解日本汽车市场的特点。
我观察过不少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的情况,多数是冲着提高销量去的,遇到困难就退回来,比亚迪的做法不同,比亚迪明白日本市场不能只靠大量投入资金打开,他们逐步建立销售网络,针对当地需求调整产品,还从商用车辆开始切入,这种策略看起来进展慢一些,却更扎实可靠,其他企业想走捷径的时候,比亚迪在踏实铺路。
日本消费者看待汽车的方式比较特别,他们不太追求新的功能,更在意车子是不是稳定可靠、用起来省心、油耗也低,电动车在日本不只是代步工具,还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家里有没有地方停车、整个家庭的支出预算,比亚迪注意到这一点,就没有急着先推出高端车型,而是从实用的车型开始入手,比如轻型电动K-car和插电混动车型,这样做并不是退让,反而显得很有头脑。

说到底,日本市场就像一栋老房子,门锁已经锈住,钥匙得自己动手慢慢打磨,比亚迪公司没有打算一推门就赢得满堂喝彩,而是先耐心配好钥匙,再轻轻敲门试探,别人以为比亚迪在赔钱撑场面,其实他们在积累信誉、铺设渠道、等待机会,这盘棋看得长远,不为追求眼前销量,为的是十年之后还能稳稳站在这里。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