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物理AI未来出行畅想,何小鹏科技日上直抒雄心
作者:真科汽车网 发布时间:2025-10-30 07:06:31 阅读量:9647

当数字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5日,在广州小鹏科技园举办的“涌现·2025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在这场以“涌现”为主题的科技盛典中,小鹏汽车不仅系统性发布了四项基于“物理AI”的重要应用,更宣布将企业定位升级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这一战略转型,标志着小鹏汽车正式从“未来出行探索者”迈入“物理AI”新纪元,展现出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智能化浪潮中的雄心与实力。

物理AI,作为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正成为下一代科技革命的核心。何小鹏在演讲中深入阐释,小鹏汽车经过近十年的技术积累,已构建起覆盖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智能硬件等领域的全栈自研物理AI体系。这套体系如同为机器注入了感知与行动的“神经网络”,让AI不再局限于虚拟世界,而是能够真正理解、适应并改变物理环境。正是基于这一技术底座,小鹏汽车得以在AI汽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多元载体上实现具身智能的规模化落地,展现出技术布局的深度与广度。

本届科技日最引人注目的成果,当属小鹏第二代VLA(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的发布。这款模型的突破性在于,它创新性地摒弃了传统“V-L-A”架构中的“语言转译”环节,首次实现了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这种技术跃迁犹如让人工智能跨越了“思考翻译”的过程,实现了“所见即所行”的直觉式反应,大幅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与决策准确性。作为小鹏首个量产的物理世界大模型,第二代VLA展现出强大的跨域驱动能力,可同时赋能智能汽车、Robotaxi、人形机器人与飞行汽车,形成了统一而强大的技术基座。

勾勒物理AI未来出行畅想,何小鹏科技日上直抒雄心-1

在工程落地层面,小鹏汽车展现了卓越的软硬件协同能力。通过针对图灵AI芯片重新开发编译器和软件栈,小鹏成功在2250TOPS算力的Ultra版车型上部署了数十亿级参数规模的第二代VLA,远超行业普遍的千万级参数量。这一成就不仅体现了小鹏在芯片设计、算法优化和系统集成方面的综合实力,更标志着其在车载大模型部署上走在了行业前沿。

基于这一突破,小鹏即将推出“小路NGP”功能,在复杂小路与混行环境下的平均接管里程提升达13倍,这意味着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将能更从容地应对"最后一公里"的复杂路况。更令人惊喜的是,系统在测试过程中涌现出识别交警手势、预判红绿灯通行等未经专门训练的新能力,展现出强大的泛化学习潜力。同时,行业首发的“无导航自动辅助驾驶”Super LCC+人机共驾系统,实现了不依赖导航的全域通行能力,让智能驾驶真正突破了高精地图的限制。按照规划,第二代VLA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面向小鹏Ultra车型全量推送,这预示着高级别智能驾驶将进入大规模普及的新阶段。

在Robotaxi领域,小鹏汽车展示了其迈向商业化运营的决心与实力。计划在2026年推出的三款Robotaxi车型,搭载4颗图灵AI芯片,车端算力高达3000TOPS,位居全球顶尖水准。这些车型采用纯视觉技术路线,不依赖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依托第二代VLA与VLM的能力实现低时延交互与泛化学习,展现出在全球不同道路环境下快速部署的潜力。值得一提的是,小鹏创新性地推出了与Robotaxi同源的“Robo”智驾版本,为个人用户提供L4级驾驶体验,实现了“私享”与“共享”模式的双轨并行,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既满足了个人用户对高阶智驾的需求,又为共享出行市场提供了专业化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小鹏宣布与高德达成全球生态合作,共同构建Robotaxi运营网络,这一战略联盟不仅整合了高德在地图服务和出行平台的资源优势,更为小鹏Robotaxi的全球化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形机器人领域,小鹏全新一代IRON以其“极致拟人”的设计理念惊艳四座。这款机器人在仿生结构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拥有仿人脊椎、仿生肌肉和全包覆柔性皮肤,全身82个自由度使其动作如猫步般轻盈自然。其灵巧手更是达到22个自由度,尺寸与真人手掌相仿,能够完成精细操作任务。在智能系统方面,IRON搭载3颗图灵AI芯片,算力达2250TOPS,通过“VLT+VLA+VLM”的高阶大小脑组合,实现了对话、行走、交互等综合智能,展现出类人的认知与行为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IRON行业首发了全固态电池应用,在轻量化、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解决了人形机器人长期以来面临的“续航焦虑”问题。何小鹏在现场立下目标:“2026年年底实现规模量产高阶人形机器人。”这一时间表展现出小鹏在机器人产业化方面的信心与决心。目前,小鹏已与宝钢达成合作,将率先在工业巡检等场景推进商业化应用,这种从工业场景切入、逐步向消费领域拓展的路径,体现了小鹏在机器人商业化方面的务实思考。

低空出行领域,小鹏汇天构建的两套飞行体系展现出前瞻性布局与技术创新实力。面向多人高效出行的全倾转混电飞行汽车“A868”,采用鲲鹏超级增程架构,预计航程达500公里,最高航速360公里/小时,6座设计精准契合商务出行需求。而面向个人用户的“陆地航母”已进入量产前夜,全球订单突破7000台,创下行业纪录。其创新的智能飞行座舱与“四轴合一”单杆操纵系统,通过简化操作逻辑大幅降低了飞行门槛,让普通用户经过短期培训即可掌握飞行技能。

随着汇天飞行汽车工厂于11月3日完成试产,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顺利下线,小鹏正加速推进2026年的大规模量产计划。这座全球首座采用现代化流水线进行飞行汽车批量生产的工厂,实现了航空级质量标准与汽车级效率的深度融合,规划年产能10000辆,满产状态下每30分钟可下线一台飞行器,这样的制造能力将有力支撑小鹏在低空出行市场的先发优势。更令人期待的是,小鹏与敦煌市政府合作,将于2026年推出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开启“自驾飞”三维立体出游新时代,这种将创新技术与文旅场景结合的探索,为飞行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

从智能驾驶到Robotaxi,从人形机器人到飞行汽车,小鹏科技日勾勒的是一幅以物理AI为脉络、各类具身智能体协同进化的未来出行全景图。何小鹏的雄心,不仅在于打造单一爆款产品,更在于构建一个能够自我演化、持续“涌现”的创新生态。随着大众成为第二代VLA首发客户、高德加盟Robotaxi生态、宝钢参与机器人项目,小鹏正以开放姿态加速物理AI的全球化应用与生态共建。这种“技术自研+生态开放”的双轮驱动模式,既保证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又通过合作伙伴拓展了应用场景与市场空间。

这场科技盛会,既是小鹏技术实力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国智能出行产业迈向全球竞争的重要宣言。当物理AI的浪潮奔涌而来,小鹏汽车以其全栈自研的技术底气和清晰的产品路线图,证明了其不仅是一家汽车制造商,更是一家以AI为内核、以出行为场景、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平台企业。在智能电动竞争进入下半场的今天,小鹏的这次全面升维,不仅为其开辟了更广阔的估值空间与发展前景,更为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参与并引领下一轮全球变革,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可行性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路线图的清晰化与量产时间表的明确,小鹏正将曾经的科幻叙事转化为可触达的商业现实,在这场关乎未来出行格局的竞赛中,展现出中国企业的智慧与力量。    诸葛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