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2021年,福特停止了在印度生产汽车,并以91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在印度的工厂。

当初建设这座工厂,福特投入了巨资。
全球车企在印度的“伤心”故事不止福特一个,而且这两年,几乎很少看到造车能力最强的中国,有哪家车企说要去印度发展发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部分车企绕开了印度市场。
路透社这两天发了一个消息,丰田、本田、铃木等日本车企,正在印度投资数十亿美元,建工厂、扩产能。
本田10月29日宣布,准备将印度作为其新款纯电动汽车的制造和出口基地。

丰田也在印度建设第四座工厂。
在刚刚发布的业绩预测中,丰田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达到了49万亿日元,但营业利润同比减少了29%。
而印度市场销量增长了14%,达到了16万辆,算是一个亮点了。
很多车企觉得印度市场太难,那为什么日本车企不仅留在了印度,还要加大投资呢?
日本车企看好印度市场的理由,其实与其他车企没什么不同,一是人口够多,市场够大,二是劳动力便宜。
印度经济最近几年发展也很快。
2024年,印度生产了大约500万辆乘用车,从规模看,是除中、美之外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
但是路透社也承认,印度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进入的市场,之前的福特、通用就是例子。
很多车企在印度举步维艰,那日本车企为什么能扛得住?
非要说一个原因的话,只能说日本车企能熬,熬了这么多年,终于在印度市场找到了一种生存方式。
在今年年初,日本有一个调查问卷,询问企业是否愿意扩大在印度的业务,几乎8成日企表示愿意。
在投资目的地中,印度已经连续3年排在第一位的。
但是,愿意去和真的去,是两件事。
日本企业始终觉得印度发展空间大,但是也对印度复杂的税制,人工费的上涨以及高离职率很头疼。
所以,真正去印度投资的日企数量,这几年不仅没增加,反而减少,大部分是对印度的投资环境缺乏信心。
这份调查还发现了一个规律,只有在印度市场摸爬滚打10年以上,而且企业必须足够大,才能待得下去。
日本的中小企业目前在印度占比只有15%,也很少把印度当做投资重点。
丰田、本田之所以能留在印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竞争实在太激烈了。
最近两年,中国新能源车崛起不仅拿走了日本燃油车的市场份额,生产端优势也很明显。
除了特斯拉之外,目前中国市场排名靠前的新能源车,都是中国品牌。
相比之下,印度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几乎没有中国的新势力,更没有中国车企的身影。
比亚迪这样的重量级选手,在印度是看不到的。
日本车企相信,至少在未来很长时间,印度市场的岁月静好还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印度人会帮他们挡着。
另外,印度这两年制造质量提升了,对日企也没有太过分,像丰田和铃木在印度的公司,都持有多数股权。
本田则对印度业务完全控股。这也给了丰田、本田、铃木继续扎下去的信心。
综合考量,印度就变成了一个能够忍受的选择。它也符合日本车企一直在寻找的中国之外的大市场。
全球车企之前“败”走印度,除了投资环境原因,其实也是高估了印度市场。
它看起来潜力很大,但消费能力还远未达到
大家从日本车企在印度的表现就会发现,本田在印度赚钱的一直是两轮车,四轮业务这两年才开始发力。
而且本田在熬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利用印度工厂的成本优势,生产日本市场需要的车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自2024年3月起,本田印度工厂开始增加对日本燃油车出口。
这么多年在印度最成功的车企当属铃木。它是目前印度销量最高的汽车制造商、出口商。最近在印度增加投资最多的也是铃木,新的投资计划据说达到了80亿美元。
铃木计划将产能从250万辆提高到400万辆。
背后真正的原因是铃木在印度深耕了几十年。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到印度了。
玛鲁蒂铃木在印度几乎一骑绝尘。其主要的特点是价格亲民、耐用,与印度道路情况也很搭。
铃木在印度也遭遇过麻烦。
2012年,马尼萨尔工厂发生过悲剧,工人闹事,一把火把办公室给烧了,还造成1人死亡、40多人受伤。
那次事件导致停工一个多月。
而现在,印度本土车企塔塔、马恒达,也在扩展产品线,从铃木手中争夺市场份额。
2019年,铃木在印度还有50%的市场,现在已经降了10个百分点。
所以,日本车企“躲”到印度也未必安全。
首先是一旦有利可图,其他车企还会再次冲进来。
今年10月底,福特汽车就传出消息,准备投资3.7亿美元,在印度生产新型发动机。
其次,印度自己也很想制造汽车,等时机成熟了,对日本车企能不能像现在这么友好,也说不准。
Copyright © 2025 真科汽车网
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收集整理客观呈现,仅提供参考使用,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